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遮哈社区芒团村盛产白棉纸,素有“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的美誉。日前,开屏新闻记者来到芒团村,傣族手工造纸、制作文创产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体验。
“第一次在历史课本上看到蔡伦造纸的描述,我才13岁,读初一。”在广场旁的白棉纸体验区,芒团傣族造纸工艺市级传承人艾叶一边指导游客体验制作白棉纸,一边回忆起往事。初中毕业后,艾叶毅然接过老一辈的衣钵,回到村子做起了手工纸,如今已经快20个年头。
芒团村是一个以傣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寨子,这里家家户户都是小型造纸作坊。全村179户中,有60多户常年投身造纸事业,农闲时节,这个数字更是增加到100多户。“我们的构皮纸是用大山的馈赠揉出来的。”艾叶指着构树皮说道:“每年4月中旬到9月,村民们就会上山砍树剥皮,背回来晾晒保存,为来年造纸备足原料。”
说起造纸工艺,艾叶的神情变得专注而自豪。“一张白棉纸的制作,要经过5个流程、11道工序,整整3天时间。”她边说边比划着,从浸泡构树皮开始,到蒸煮、捣浆,再到浇纸、晒纸,每一步都不能马虎。“芒团纸不需要漂白,只要太阳好、溪水清,做出的纸就会更白。”
2006年,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芒团是该技艺的两个传承点之一。也正是这一年,艾叶选择回村造纸。“当时,普洱茶产业正兴,茶叶外包装成了白棉纸最大销路。但我觉得,白棉纸的创新传承发展绝不仅限于此。”艾叶说。在制作传统白棉纸的基础上,艾叶创新采用新鲜花朵或树叶,根据个人设计的图案进行摆放或拼接,使得原先千篇一律的白棉纸有了更多可能性。艾叶还尝试为花草上色,研究如何不让花草脱水等技术。技艺越来越成熟,往来游客、茶商们都很喜欢这些新式白棉纸,这样一张纸,最高可卖到数十元。
产品的基调和风格逐步形成,艾叶也创立了自己的品牌。2014年,艾叶成立了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村里的其他造纸户积极加入,销售收入按质按件计量分配,全面带动芒团造纸技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白棉纸的产量和产值也大幅提升。
“结合市场需求,我们公司不仅生产传统白棉纸,还开发出了台灯、记事本、手提包、花草纸书灯等10大类20多款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周边地区畅销,还远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2024年,芒团白棉纸产量突破390万张,产值超780万元,带动120多人就地就业,人均增收3万余元。”艾叶说。
“要让白棉纸走进大众生活,成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在艾叶看来,纸和人一样有感情,你对它好,它自然不会亏待你。
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通讯员 黄加江 文 临沧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