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们在玛丝菲尔园区

“妈妈的针线”串联起来的不只有温暖和爱,也有未来无限可能。

2025年5月11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母亲节。

当天,深圳著名的“外星总部”玛丝菲尔大厦,迎来一批特别客人。他们是来自蒙疆滇黔等大山深处的绣娘们,他们是非遗传承人,他们当中有人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远门。

以公益为名,一次传统非遗技艺与深圳时尚产业的穿梭碰撞,就此发生。


当传统与时尚双向奔赴

玛丝菲尔与非遗绣娘们,一个代表深圳时尚产业的标杆,另一个代表古老编织技法的传承。在这座深圳“最魔幻”的总部园区里,展开穿越时间与地域的跨界。


邓玉玲-瑶族

瑶族刺绣传承人

擅长将故事绣进每一块布料

曾评为巾帼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王国英-苗族蜡染

贵州省级非遗传承人

擅长做各类蜡染刺绣,从事40余年

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贵州最美绣娘称号


余妹莲-傈僳族

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创立“三江祥燕”品牌,先后取得14项商标专利

公司被认定为怒江州“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


范清菁 丁兰兰 湘绣传承人

地道的湖南汉族姐妹花

范清菁 擅长湘绣服饰与神像定制

丁兰兰 擅长以线为墨,绣山河入画

部分绣娘介绍

绣娘们当中,有人第一次坐飞机,有人不会听也不会说汉语。有21岁的在读大学生,有60多岁的手艺大师,也有当地乡村手工产业领头人。虽然有着地域、语言、年龄的差异,但她们对于自己的民族传统、非遗技艺各有坚持、各有光辉。

更重要的是,这次跨界以公益之名而来,“妈妈的针线活”这一持续了五年的公益项目,就此开始2025年度的品牌焕新计划。


玛丝菲尔与非遗绣娘们

五年前,中国平安、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等组织联合发起了“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在四川大凉山洒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项目旨在助力中国边远地区基层家庭妇女创收就业,同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及非遗技艺。

每一年,“妈妈的针线活”都在探索公益路径,不断完善公益模式。本次焕新计划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打通非遗与商业、产业、生活方式之间的通道。

选择深圳和玛丝菲尔的原因,不仅因为平安的总部在深圳,还因为“中国女装看深圳”。以玛丝菲尔等龙头服装企业为牵引,目前,深圳服装在全国大中城市一线高端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引领着中国时尚潮流走向世界。


玛丝菲尔

此次深圳之行,也绝非单向的设计交流,而是传统与未来的双向奔赴。非遗技艺需要在现代产业中寻找通道,时尚产业同样需要在非遗文化中吸取灵感。


玛丝菲尔设计团队将非遗元素融入高端女装

当传统非遗与现代市场安静对话、精妙融合,“妈妈的针线”串联起来的不只有温暖和爱,也有未来无限可能。


妈妈针线 温暖初心

五年前,平安集团的同事们见到承载着历史智慧与美学的绣艺,惊叹不已。但是,绣娘们一句“美又怎么样呢!这门手艺已经难以养活我们了。”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当时在场所有人的心。

于是,“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应运而生。

从帮助山区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初心,到传承中国民族非遗技艺的雄心,再是今年启动计划焕新,“妈妈的针线活”这一公益项目已经持续运营五年。


非遗传承人们参观见萩工作室并体验设备

五年期间并非坦途,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设备匮乏、前景不明,种种难题横亘在前。但硬是通过专业公益机构、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开辟出了一条非遗自我造血的公益新路。

其中“橙色工坊”是项目最大的亮点,也是联接非遗技艺、当地绣娘与外部产业融合的最核心节点。


“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座谈会

截至目前,“妈妈的针线活”已在贵州、云南、内蒙古等地成立10个“橙色工坊”。在贵州台江县的长滩村,项目为苗绣传承人王建明添置绣花机,支持了各种生产设备、生产资料以及创意设计等等,目前60位绣娘人均增收千余元。

如今在王建明的团队里,雷一丁从病弱农妇蜕变为自创自收的"巧手妈妈",黄湾毛通过刺绣重获家庭话语权,工坊故事正激励着300余名乡村女性手握针线改写命运。


苗绣传承人王建明

布如力·斯开克老妈妈来自天山脚下的柯尔克孜族,这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她从小跟着祖母和母亲,掌握了柯尔克孜族刺绣的针法,因为绣艺精湛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在她生活的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成立了柯尔克孜手工刺绣“橙色工坊”,布如力·斯开克参与设计柯尔克孜族“五彩吉祥符”刺绣图案创意,这一绣图也成为“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定制礼物,助力了乡村女性创业增收,还推动了柯尔克孜族刺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布如力·斯开克(中)

四川大凉山彝族姑娘阿育有古莫的故事也很动人,这个曾因母亲感叹"手艺养不活人"而流泪的00后,在橙色工坊的帮扶下,与喜德县彝绣姑娘们共同开发了一系列彝绣文创产品。

实现了"让彝绣既能守护文化,又能养活传人"的誓言。


彝族姑娘阿育有古莫

公益的意义便是如此,带动的是当代的产业,守护的是古老非遗技艺,更改变了大山里女性的命运轨迹。


现代公益 平安模式

非遗传承、乡村全面振兴,事实证明单向的输血难以为继。它需要的的是现代公益模式,需要的是文化传承、就业增收、商业产业的全方位打通和加持。

一家全球领先型企业,一家世界500强巨头,理应有现代性的公益观。这正是贯穿在“妈妈的针线活”背后的平安公益模式。


平安集团党委书记胡剑锋和各位绣娘交流

2022年“妈妈的针线活”项目支持的“太阳的秘密”、“天下第一幅”、“柯尔克孜族”三个非遗文化刺绣作品成功面世。仅在当年一年就助力产品销售2000余件,直接帮扶绣娘60余人,销售额约23.7万,人均增收2000余元。

2023年“妈妈的针线活”持续升级,打造“1+1+1+N”运作模式,即“1个权威公益机构的专业管理+1套可持续的专业化帮扶方案+1处标准化的区域落地场所+N个爱心企业支持”,积极推动“橙色工坊”项目建设,通过资金的支持、商品设计赋能、产品制作工艺培训、项目宣传推广等方式,“以销定产”,打造低收入妇女创业增收试点样板,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绣娘们在见萩品牌线下店观看并同前沿设计师交流





一些民族非遗设计产品

今年的焕新,将以传承筑基,组建公益设计师导师团,让民族纹样与现代设计碰撞火花 ;以创新破圈——携手跨界伙伴打造非遗文创矩阵,通过时尚周、快闪店、直播电商等新场景,让传统手艺走进都市年轻人的生活; 以共益聚能——联动平安体系内百万员工、 亿万客户 ,构建 "公益+商业 "的可持续生态 。

回顾中国平安发展,不仅是全球领先型企业,在公益上也独树一帜,30多年的公益坚守,从教育扶持到非遗传承,一路深耕细作。在非遗传承上,橙色工坊从“输血到造血”,只为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之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参观见萩公司后留影

深圳作为全球设计之城,仅龙华区大浪街道,便汇聚着各类时尚企业700余家。

“妈妈针线活”从这里焕新出发,开启新一轮的非遗技艺融入时尚产业的探索,以正向的公益生态圈,让非遗手技艺焕发产业新颜。


用妈妈手中的针线,编织公益模式的中国样本

让非遗传统创新发展,让历史瑰宝融入现代生活。平安集团用妈妈手中的针线,正在编织公益模式的中国样本。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说说你怎么看待非遗传承?

留言区聊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