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000

阅读完约5分钟

金融投资报记者 薛蕾

两三百元拍一张照片,你会买单吗?

近日,富士早已停产的“撕拉片”突然翻红,凭借明星同款、绝版稀缺的标签,一跃成为摄影圈的“奢侈品”。一边是二手市场过期相纸被炒至数千元一盒,一边是仿制款以单张几元的低价抢占市场——这场关于情怀与性价比的较量背后,究竟是摄影文化的复兴,还是消费主义的精准收割?


消费者正在拉扯撕拉片。受访者供图

年轻人更愿为性价比买单

据了解,撕拉片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即时成像的技术,相纸里有化学药水,拍摄时,药水感光成像,就印在了相纸上。其成像原理和拍立得类似,相较于拍立得,撕拉片多了一个自己“撕拉”的过程。

对于撕拉片的看法,网友们分成了两派。

持赞同观点的网友认为:

撕拉片拍一张少一张,具备稀缺性;同时,对于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收藏者来说,过期的撕拉片是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因此,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而且在拍摄撕拉片后,撕拉的动作具有解压作用,能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

持反对观点的网友则认为:

所谓“拍一张少一张”纯粹是商家的宣传策略。成片效果和拍立得差别不大,但价格却相差近百倍,只多了一个撕拉的动作,不太值。况且,现在有修图软件,可以一键修成自己想要的风格,手机上也配置了免费的修图软件,不用花一分钱。

价格争议的焦点在于撕拉片的“绝版”属性。金融投资报记者调查发现,照相馆的单张拍摄报价普遍在300元—600元,而二手市场的过期相纸却被炒至天价——2018年到期产品标价为2000元/盒,2019年相对较新的产品甚至叫价3000元。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在售产品均为2016年停产后的库存,卖家虽然强调“冰箱保存”,但均未承诺成像质量。

这种供需失衡导致了“仿制撕拉拍立得”的兴起,而且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据了解,这种产品通过“来图定制”的方式提供服务,成像颜色可以与原图保持一致,单张售价在10元以内。从技术上来看,这些仿制撕拉拍立得相纸实际上是将底片和卡片粘合起来后再撕开,采用了铜版纸印刷并覆膜的技术来模仿撕拉效果。


网上售卖的仿制撕拉拍立得相纸。

成都某写真馆老板宋明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相较于高价的正版撕拉片,消费者对这类仿制撕拉片的接受程度要高一些。在他的店里,有专门的仿制撕拉片套餐,168元4张精修,送20张底片再加一张纸制相片。年轻人更倾向于这类高性价比的套餐。

金融投资报记者调查后也发现,成都绝大多数提供“撕拉片体验”的摄影工作室,实际上都采用了仿制技术,真正使用原装撕拉片的商家不足两成,而且单张定价普遍在350元—450元,体验者大多数为追星人士。

过期撕拉片高溢价难持续

作为摄影史上的经典技术,撕拉片的硬件生态已几近消亡。公开资料显示,适配该技术的相机主要来自两大巨头:宝丽来的Land Camera系列(100/250/360等)、专攻人像的Big Shot机型,以及需要改装的专业机型Polaroid 110A/B;富士则推出过FP-12、FP-14系列证件机。此外,部分大画幅相机通过加装撕拉片后也能实现该功能。但现实却是,这些设备均已停产,成为了二手市场的“古董级”商品。

相纸供应链的断裂更为彻底。宝丽来早在2008年就关闭了撕拉片生产线,富士苦苦支撑至2016年后也放弃了。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曾透露,停产主因是生产成本过高和生产设备过于笨重。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富士撕拉片均为库存尾货,官方渠道早已断供。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当前撕拉片的走红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独特的显影效果叠加“绝版”属性,形成了天然的收藏溢价。“拍一张少一张”的营销话术更是精准击中了Z世代的稀缺性消费心理。此外,社交媒体上明星们的创意玩法,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复古科技”的传播效应。

林先平表示,这种火热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这种胶片的稀有性和独特性使其具有很高的价值,并且,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和收藏爱好也会促使他们购买这种胶片。然而,如果商家过度炒作,价格过高,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从而影响其热度。

拍立得涨价的商业逻辑

作为胶片“鼻祖”,虽然撕拉片已经停产,但作为平替的拍立得,也是富士胶片集团的重点业务之一。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拍立得相纸的价格也在大幅上涨。

拍立得爱好者小文向记者表示,2024年10月,电商平台上20张拍立得白边相纸价格尚在105元—110元左右,而现在,20张白边相纸的价格已经到了150元—160元左右,平均下来,每张拍立得的价格从5.5元涨到了7.5元。

撕拉片价格的涨幅或与富士胶片集团并无关系,但拍立得相纸价格的涨幅却与富士胶片紧密相连。

富士胶片集团2024财年上半年度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富士胶片集团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1%,达15147亿日元(折合人民币754亿元)。在整体销售收入增长和汇率因素的推动下,营业利润达1356亿日元(折合人民币67.5亿元),同比增长8.0%;归属于富士胶片集团的净利润同比下降2.9%,达1103亿日元(折合人民币54.9亿元)。

其中,得益于一次成像系统和数码相机的强劲销售,推动整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0%,达126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62.98亿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9.2%,达337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6.8亿元)。对此,富士胶片集团声明,旗下消费级影像业务instax一次成像系统的稳定销售,拉动了销售收入的增长。

市场观察人士指出,富士胶片集团在财报中特别强调instax系统的销售贡献,暗示其已成为集团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但令人困惑的是,尽管生产线保持运转,自2024年底以来,官方渠道却持续缺货,这种“饥饿营销”策略客观上推高了二级市场价格。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是企业为了平衡传统影像业务与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性策略,但也反映出供应链管理存在优化空间。


编辑|袁钢

责编|贺梦璐

校检|袁钢

审核|姚彦如

本文为金融投资报jrtzb028(微信号)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金妹儿。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名,违者必究。

联系金妹儿:028-8696849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11201800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