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文联、文汇报社、上海戏剧学院承办,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协办的第五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在上海开班。来自全国各地新媒体领域的64名学员“会师”上海,打磨文艺批评“利器”。本次培训班以“自主话语体系建设视域下的新媒介传播”为主题,旨在加强文艺评论人才和骨干队伍建设,提升运用新媒体传播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数字化、信息化赋能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对学员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夯实文艺评论的理论根基。始终把握好新媒体文艺评论的政治方向、审美导向、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新媒体评论在引导舆论、引导市场、引导大众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提升媒介素养,主动迎接数字时代文艺评论的机遇和挑战。沉下心来做好传统文艺、网络文艺、新大众文艺在新媒介、新审美、新传播下的阐释研究,努力成为数字时代文艺评论先行者、实践家。三是发扬批评精神,着力构建向上向善的创评生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积极开展善意、诚恳、建设性的批评,不断提升评论的针对性、说服力、感染力。四是锤炼品德修为,努力实现美德、美学、美文相统一。自觉养成文质兼美的文风,摒弃堆砌概念、晦涩难懂的评论,积极践行《中国文艺评论工作者自律公约》和《“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倡议书》,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清新质朴、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评论。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指出,随着新媒体平台传播力的不断加强,文艺评论也开始呈现出较高的大众参与度,一改过去只有专家学者在“说”的局面,但大量的新媒体批评存在着娱乐化、功利化和非理性的倾向,建构属于新时代、适应新形态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迫在眉睫。
文汇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缪克构表示,文艺评论是社会思潮的镜像,是文化价值的尺度,始终承担着“文以载道”的使命。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文艺评论更应成为公众审美的导航仪:既要警惕流量裹挟下的价值虚无,也要破除精英话语的“曲高和寡”;既要守护“文变染乎世情”的现实关怀,也要彰显“各美其美”的文化包容。
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方坤对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三个坚持: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科学标准、坚持守正创新,评协组织应通过锐意改革,进一步激发创造性和能动性。
本次培训班将开展八次专家授课,并开设破冰研讨、平台分享、学员研讨、现场教学等学习活动。这之中,包括:郝向宏讲授《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激发网络文艺评论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讲授《审美的实践基础》,喜马拉雅副总裁屠琤讲授《喜马拉雅:文化科技新“声”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讲授《文化强国建设中文艺评论的使命》,《诗刊》杂志社主编李少君讲授《AI时代如何激活人的主体精神》,爱奇艺副总编徐铁忠讲授《爱奇艺内容创作的实践与思考》,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讲授《媒介变革与文艺评论话语的嬗变》,黄昌勇讲授《以话剧〈树魂〉为例,谈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培训结束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将继续对学员进行跟踪培养,为新媒体文艺评论工作者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据悉,本次培训班通过网络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生,得到各方热情支持和积极响应,1个月的时间里,共有243人报名,最终遴选出64位成为参培学员。开班式上主办方还与上海戏剧学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