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位小学老师留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每人数出1万颗豆子,第二天带到学校来。有一家人特别实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部出动,数到半夜终于一颗一颗数出了1万颗豆子。

谁知这件事被吐槽发到网上后,网友们哈哈大笑,说这家人太蠢了,老师的初衷原本是要求学生们学会估算,利用一颗豆子的重量乘以1万,再称出相应重量其实就可以了,他们非要用这样的笨方法。但最近又出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结果却截然不同。



老师要求“数一千粒米”,家长采用估算法,隔天被老师批评:做错了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虽然非常简单,但这个时候打好基础也很重要。别看数数貌似容易,其实有些大脑发育未完全的学生,从一数到100就已经很困难了,再往下数就容易出错。像个、十、百、千、万这样的计数单位他们怎么能轻易记住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动手实操。笔者还记得自己小学的时候,老师会让大家带些小木棍儿去学校练习算术。如今家长群很发达,老师有了更便捷的布置作业方式,要求亲子一起完成一项作业。就有一位老师留了这样一个数学作业。



让家长回去后协助孩子数出1000粒大米,每家每户都吃大米,所以这作业布置得并不难,可实际操作却异常繁琐。有的家长灵机一动,觉得这应该是老师恰好讲到了估算这一课,所以只要估算出1000粒大米,拍照发到家长群里就行。

谁知道老师看完这位家长的作业之后,直接提出了批评,说:“你们太不用心。”反观其他家长,那可真是认认真真数出了1000粒米,甚至还有人将它们分组排列好,直观地呈现给老师,老师反倒给这些学生打了满分。

老师说这节课并不是讲估算的,就是要让学生们动手去一粒一粒地数米,如果连这点毅力都没有的话,那反而是让学生们走捷径、耍小聪明了。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网友都不理解老师的要求,咋一天一个样呢?

可是这也不该全怪老师,也许是家长们理解错了。说家长灵机一动未免太冤枉他们了,其实他们是误以为老师这节课讲的是估算,而老师又没说清楚这节课的目的以及该留什么样与之匹配的课后作业,这就造成了家校沟通上的一个误解。

再举一个笔者学生时代发生的例子。老师在讲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及四边形没有三角形稳定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特意要求家长们回去帮助学生用木棒做几个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小模型。



而有一位同学,他的爷爷直接把那个四边形的框架用铁丝给固定住了,以至于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去验证四边形不稳定,这位同学的模型却僵硬地停在手中,纹丝不动。当时的场景十分尴尬。

不过这位爷爷辛苦为孙子做了一晚上的数学模型,也没错,只是老师确实应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给家长们一些提示,好让家长们可以按照这些提示引导着孩子去学习,而且也不必担心把这些提示提前告诉孩子后,孩子就会丧失探索知识的乐趣。



一些年轻老师刚开始教课,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一出问题,就率先怪到家长头上。其实这对家长的信任也是一种损伤,不如好好想一想以后怎样能更好地做好布置作业方面的内容,把要求和目的等都完整地传达给家长。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