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刚和美国签完矿产协议,转头就喊话普京“愿赴土耳其和谈”,欧洲四国在此时疯狂“搅局”,这场表面上的俄乌冲突,早已演变成美欧俄三方的战略角力。
据环球网报道,乌克兰最高拉达官网宣布,美乌矿产协议已完成全部批准程序,总统泽连斯基正式签字。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按50:50比例设立“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用于开发采矿、石油天然气及相关基础设施项目。
尽管协议强调乌克兰保留对地下矿产的完全主权,且不涉及债务或国企私有化,但美国通过共同管理权实现了对乌资源的“软性渗透”。
值得注意的是,协议明确排除了乌克兰对美国的债务义务,美方仅以“捐款”形式提供资金,未来还可能追加防空系统等军事援助。
这一协议的签署背后,是乌克兰未被充分开发的资源潜力。
俄乌冲突前,乌克兰仅开采了已知矿床的15%,但其矿藏量占全球5%,涵盖120种常用矿物中的117种,尤其是钛、锂、稀土等战略资源。
不过,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出,乌克兰的稀土储量数据仍依赖60年前苏联的落后勘探技术,商业可行性存疑。
这也让外界猜测,美国此举更多是长期布局——通过控制资源链,复制其在中东的能源主导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协议落地之际,美国同步批准德国向乌克兰转交125枚远程火箭弹和100枚“爱国者”防空导弹。
这批武器原属德国库存,但因美国“最终用户协议”限制,调拨需美方点头。
从战术层面看,100枚“爱国者”仅能维持基辅等大城市约2个月的防空需求,125枚火箭弹对打击俄军纵深目标更是杯水车薪。
这种“挤牙膏式”援助暴露出欧洲军工产能的短板,也折射出美国的算计:既让德国充当“送货员”避免国内舆论压力,又通过武器捆绑强化对乌克兰的控制。
面对美乌联动,俄罗斯迅速反应。
俄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警告,所有援乌武器运输车都是“合法打击目标”。
而普京也更是突然提议,15日与泽连斯基在伊斯坦布尔重启谈判,罕见的是,泽连斯基也同意了,并表示在土耳其等待普京。
但实际上,这背后暗藏着三大博弈。
其一,按照俄方的说法,泽连斯基2022年签署的“禁止与普京谈判”法令尚未废除,且乌克兰能否进行自主决策尚且未知。
矿产协议签署后,乌美利益深度绑定,美国有了“护着乌克兰”的理由,所以,泽连斯基一边对普京喊话“愿去土耳其和谈”,一边坚持俄方先停火的和谈姿态也被视为“表演性外交”。
其真实意图可能是向美国递投名状,继续获得更多军援。
而特朗普一边悄悄站了欧州的立场,威胁普京“30天内停火否则制裁”,一边又暧昧表态“或亲赴土耳其参与和谈”。
这也就展现了典型交易思维——矿产协议已成筹码,军援则是杠杆,美俄的博弈已经渐渐摆上台面。
其二,欧洲国家在这场博弈中不甘只当配角。
在普京发出会谈邀请前,英、法、德、波兰四国领导人突访基辅,高调宣称“不排除派兵驻乌”,英法更放风正与乌磋商“安全保障部队”。
这种踩俄罗斯红线的举动,实则是欧洲争夺话语权的挣扎:北溪管道被炸后,能源命脉受制于美国,如今只能通过军事存在刷存在感。
然而,这一提议既踩中俄罗斯“北约东扩”的红线,又缺乏具体兵力部署计划,被分析人士视为争夺话语权的象征性动作。
但尽管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却可能刺激俄罗斯升级行动。
其三,和谈的最大障碍,当然还是在于俄乌双方诉求的根本对立。
俄罗斯要求北约停止援乌且乌克兰放弃入约,而泽连斯基政府则坚持“先停火再谈判”并拒绝领土让步。
欧洲四国在基辅会晤中强调“增强乌克兰军事实力才是遏制俄罗斯的关键”,进一步压缩了泽连斯基的妥协空间。
尽管土耳其积极斡旋,但其自身利益与俄乌博弈紧密交织,中间人角色能发挥多大作用也不可知。
短期来看,5月15日的首脑会谈大概率会难产。
乌克兰需要西方持续输血维持战场态势,而战场上占据优势的俄罗斯可能等待一个突破的机会。
长期而言,美乌矿产合作和西方的持续军援或将触发俄方更激烈的反击——关键基础设施、矿场甚至援乌通道都可能成为打击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这场博弈中的低调姿态。若美俄最终妥协,乌克兰可能沦为弃子,而美国转移焦点至亚太资源争夺的风险正在上升。
这场围绕矿产与和谈的多方角力,本质上仍是美俄战略对抗的延伸,真正决定乌克兰命运的,或许不是基辅的决策,而是美俄能够达成的幕后交易。
整体来看,15日的会谈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和平希望,但是短暂的喘息之后,是更激烈的风暴,还是终于到来的谈判曙光?
俄乌冲突的真正结束,恐怕还有很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