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儿,等我走后,去书房整理我的遗物,有些东西我想让你看到。"林教授临终前微弱地说道,目光中藏着几十年无人知晓的秘密。

张谦握紧父亲的手,不明白为何这位一生低调的老学者要捐空所有财产。

一周后,当他在尘封的木箱中找到那本红色结婚证时,颤抖的手指缓缓翻开,眼前的照片让他如遭雷击,瞬间凝固在原地。



01

厦门五月的午后,阳光穿过百叶窗洒在病房的地板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影。

林教授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的脸庞因为长期的病痛而显得格外消瘦,但那双凝视着窗外的眼睛依然明亮,仿佛在凝望着远方的某个地方。

张谦站在床边,手里紧紧攥着父亲的住院报告单,心里的不安随着医生刚才的话语越来越强烈。

"爸,您感觉怎么样,要不要再找专家来看看?"张谦俯下身,轻声问道,尽量不让自己的声音暴露出过多的焦虑。

林教授缓缓转过头,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虚弱但温和的笑容,"不用了,谦儿,我这一生活得足够长,也足够充实了。"

阳光照在林教授的脸上,那些深深的皱纹仿佛诉说着他八十五年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段故事。

"我有些事情要告诉你,"林教授用微弱但坚定的声音说道,他示意张谦坐到床边的椅子上,"我已经把所有的财产都捐给了厦门大学物理系的研究基金。"

张谦愣了一下,他没想到父亲会在临终前做出这样的决定,但他很快点了点头,"这是您的决定,我尊重。"

林教授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欣慰,他慢慢地说:"谢谢你的理解,我一生都献给了物理学研究,希望这笔钱能帮助更多年轻人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病房里安静得只能听见医疗设备发出的轻微嘀嗒声,两个人之间的沉默却包含着太多无法言说的情感。

"还有一件事,"林教授突然开口,他的声音变得更加虚弱,"等我走后,我希望你能整理我的遗物,书房里的那些东西…有些东西我想让你看到。"

张谦感到一种莫名的预感,他点了点头,没有追问父亲想让他看到什么,只是轻轻地握住了林教授干瘦的手。

林教授的呼吸逐渐变得微弱,他的目光渐渐变得涣散,但嘴角依然保持着那抹微笑,仿佛在回忆着什么美好的往事。

"谦儿,记住,无论你发现什么,都要相信,我对你的爱从来没有改变过,"这是林教授最后的话语,伴随着一声几乎不可闻的叹息,他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医生进来确认了林教授的离世,张谦站在窗边,看着窗外厦门大学校园的方向,泪水无声地流下。

夕阳的余晖洒在张谦的肩头,就像父亲温暖的手掌曾经无数次搭在那里一样,让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孤独和失落。

那天晚上,张谦一个人坐在林教授的书房里,周围是堆积如山的书籍和资料,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二十五年前。

十岁的张谦站在福利院的大门口,手里紧紧握着一个小小的行李包,惊恐地看着面前这个戴着眼镜、表情严肃的中年男人。

"你好,我是林晓明,厦门大学的教授,从今天起,我会照顾你,"林教授的声音温和但有些生硬,像是不太习惯与孩子交流。



那时的张谦刚刚失去父母,整个世界仿佛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坍塌,他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只能怯生生地跟着这个陌生人离开。

林教授的家是一间大学教师公寓,简单整洁,但缺少家的温馨,书架上摆满了各种物理学专著,墙上挂着几幅科学家的肖像。

"你可以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林教授说这话时,眼神有些躲闪,仿佛这个家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个陌生的概念。

小张谦很快发现,林教授几乎不谈论自己的过去,也从不提起他的亲生父母,只是沉默地照顾他的生活,关注他的学习。

每天晚上,林教授都会坐在张谦的床边,为他讲解当天学校里遇到的问题,或者给他读一些科普类的书籍。

"物理学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公式和定理,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林教授常常这样说,眼睛里闪烁着对科学的热爱。

林教授的教育方式严格但不失温情,他从不直接告诉张谦答案,而是引导他自己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张谦上初中时,有一次因为与同学发生冲突被老师叫去谈话,林教授得知后没有责骂他,只是平静地问:"你认为自己做得对吗?"

那些年里,林教授的教导宛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张谦的性格和价值观,但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层若有若无的距离。

大学毕业后,张谦选择离开厦门,到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工作,这个决定似乎并没有让林教授感到意外,他只是点点头说:"这是你的人生,你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

从那以后,张谦与林教授的联系变得更加稀少,每年春节回厦门看望他几天,电话也是一月一次的简短寒暄。

现在想来,那些年他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却忽略了那个默默支持他的老人正一天天变老,一天天孤独。

张谦环顾四周,这间他长大的房子里处处都有他的痕迹——书架上那些他曾经阅读过的书籍,墙上那些他获得的奖状,甚至餐桌上那个已经褪色的马克杯,都是他十八岁生日时林教授送给他的。

桌上放着一张林教授与他的合影,那是他大学毕业时拍的,照片中林教授难得地露出笑容,但眼神深处似乎藏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

张谦拿起照片,轻轻擦去上面的灰尘,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对林教授捐出全部财产,他并不在意,但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他不知道的秘密?

02

第二天清晨,张谦带着一杯咖啡,开始了对林教授公寓的整理工作。

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埃,这个他曾经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此刻却让他感到陌生和遥远。



林教授的卧室非常简朴,一张单人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墙上除了几幅物理学家的照片,没有任何装饰。

张谦打开衣柜,里面的衣物整齐地挂着,大多是简单的衬衫和西裤,有些已经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发黄。

在衣柜的深处,张谦发现了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一枚厦门大学三十年教龄的纪念徽章和一些零碎的纪念品。

这些物品无声地诉说着林教授平凡而朴素的一生,他的全部身家似乎就只有这些简单的物件和那些珍贵的书籍。

张谦走进书房,这里的气息和记忆更加浓厚,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带着林教授的笔记和标记。

他随手拿起一本《量子力学原理》,翻开扉页,上面是林教授工整的字迹:"学习物理,首先学会质疑,其次学会相信。"

书桌上堆满了各种论文和笔记,张谦小心翼翼地整理着,生怕打乱了林教授的工作顺序。

在翻阅这些资料的时候,一叠泛黄的信件从一本厚重的教材中滑落出来,信封上没有邮戳,只有一个娟秀的"兰"字。

出于对林教授隐私的尊重,张谦本不想拆开这些信件,但其中一封已经松开了封口,露出了里面的内容。

"晓明,我知道你不会原谅我的选择,但请相信,这对我们都是最好的结局,"信中的话语模糊不清,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忧伤和无奈。

张谦的心猛地跳了一下,这是他第一次听说林教授生活中有一个叫"兰"的人,这个人与林教授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他继续翻阅书房里的物品,在书桌下方的抽屉里发现了一些他小时候的照片,有上学的第一天,有获奖时的笑脸,还有生日时吹蜡烛的瞬间。

这些照片被林教授小心地保存着,每一张背后都标注着日期和简短的描述,仿佛是在记录一部没有旁白的默片。

在书房的角落里,张谦发现了一个上了锁的老木箱,木质已经有些陈旧,但保养得很好,上面的铜锁闪着微弱的光泽。

他尝试着拨弄那把锁,但没有钥匙,无法打开,他环顾四周,思考着钥匙可能藏在哪里。

林教授生前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爱因斯坦的传记,张谦记得他经常翻阅,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从书架上取下那本书。

果然,在书的夹层中,他发现了一把小小的铜钥匙,形状正好与木箱上的锁相匹配。

张谦站在木箱前,手握钥匙,内心涌起一阵犹豫和不安——这个箱子里会有什么?

打开它是否就意味着揭开林教授一直以来的秘密?

最终,想起林教授临终前的嘱托,张谦深吸一口气,将钥匙插入锁孔,轻轻转动。

木箱的锁发出一声轻微的咔哒声,仿佛是时光隧道的大门被缓缓推开。



张谦小心翼翼地掀开箱盖,一股淡淡的樟脑味道扑面而来,那是岁月沉淀的气息。

箱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些物品,最上面是一叠用红丝带扎起来的照片,照片的边缘已经有些发黄卷曲。

他轻轻解开红丝带,拿起最上面的一张照片,画面上是一个年轻男子和一个美丽女子站在厦门大学的芙蓉湖畔,背景是盛开的芙蓉花。

那个年轻男子,虽然少了几十年的沧桑,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张谦一眼就认出是年轻时的林教授。

而那个女子,身穿一袭淡蓝色旗袍,笑容明媚如春风,长发如瀑,眉目之间有一种让张谦莫名熟悉的亲切感。

照片背面写着日期,是1963年5月20日,还有一行小字:"晓明与兰,芙蓉湖初遇三周年。"

张谦的心跳加速,这个"兰"就是信件上署名的那个人,她与林教授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他继续翻看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林教授和那个叫"兰"的女子的美好时光——在图书馆研读书籍,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在钢琴前弹奏乐曲。

这些照片中的林教授与张谦记忆中那个严肃内敛的养父判若两人,他的眼中充满了张谦从未见过的活力和柔情。

在照片的最下面,是一张合影,林教授和那个女子站在一棵大树下,身后是一群同学或朋友,他们手里举着一个横幅:"祝贺林晓明、陈兰新婚快乐!"

张谦的手微微颤抖,他从未听林教授提起过自己曾经结过婚,这个陈兰,难道是林教授的妻子?

箱子的最底层,放着一个红色的小盒子,盒子上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婚证"几个烫金大字。

张谦的心跳几乎要停止,他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打开结婚证,然后整个人如遭雷击,愣在了原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