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近一个多月的日子,堪称冰火两重天。

当质量榜单的争议还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当车主维权的声音还未完全平息,小米却在销量的战场上接连传来捷报,用数据证明着自己的市场号召力。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状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雷军和小米在造车这路上的复杂处境。


小米汽车在争议中逆势突围

4月的中国汽车市场,小米SU728,585辆的成绩,一举摘下10以上价位段的全品类销量桂冠。


●图源:懂车帝

这个成绩有多耀眼?

要知道,在它身后的可是曾经的市场霸主特斯拉Model Y,其4月销量为19,984辆,已被小米远远甩在身后;同时日产轩逸(24,458辆)、吉利星越L(23,658辆)等传统燃油车强者,也只能望其项背。

也就是说,仅凭SU7一款车型,小米的销量就超过了鸿蒙智行7款车的总和(27,555辆),同时接近于特斯拉Model Y+Model 3的销量(28,731辆),展现出了恐怖的产品穿透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纯电车型首次在中高端市场登顶,直接打破了长期以来燃油车和外资品牌的垄断格局。

若按全价位无定语排名,小米SU7同期位列全国乘用车销量第四,前三名是星愿、比亚迪海鸥、五菱宏光MINI EV等10万元以下的小型车。

回顾2025年的小米汽车,早已是厚积薄发。

在第一季度,小米SU7以75,869辆的交付量,登顶新势力车型销量榜首,远超第二名的小鹏MONA M03(47,130辆)和第三名的理想L6(44,347辆)。

在4月份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上,尽管小米汽车位列第九,但凭借SU7单一车型的强势表现,其在20万以上纯电轿车市场的市占率高达43.7%,同样远超特斯拉Model 3的31.7%。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的前四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在历史上首次双双跨越了1000万辆的里程碑。

其中,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到了442.9万辆和430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实现了48.3%和46.2%的显著增长。在这样的市场大盘中,小米汽车的逆势上扬,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口碑迷局:

质量争议与销量神话的双面博弈

就在小米汽车销量节节攀升的同时,一场关于质量的争议却如影随形。

中国汽车质量网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纯电车型)》中,小米SU7239排名垫底,成为近30款车型中的倒数第一。


●图源:微博

这个结果让不少人跌破眼镜。

引发更多争议的是其数据显示,小米SU7在2-3月仅有2条投诉信息(音响故障、轮毂磨损),投诉率低至0.004%,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同时在车质网同期发布的《2025年Q1国内热销新能源车质量排行》中,小米SU7却以万分之1.7的投诉率排名第二,质量表现优异。

两份榜单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巨大的差异引发了公众对于榜单公信力的质疑,也让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陷入了“罗生门”。

事实上,回顾小米汽车的历史销量,自2024上市以来便呈现出了快速增长趋势。

2024年7月,首月销量超10,000辆,一举成为新势力中的黑马;2025年1月,销量约20000辆,连续11个月销量过万。

然而,产能不足一直是小米汽车的痛点,2024年6月因产能问题,销量一度下滑至约2100辆/周就是印证。

如今,尽管小米SU7的交付周期依旧长达37-48周,标准版和Pro版提车需等待近一年,Max版本也需37周以上,但订单积压已超20万台,可见市场对小米的认可。


●图源:微博@雷军

而“观众和用户不是一类人”这句话的含金量,也还在上升。

在汽车销量高歌猛进的同时,小米手机也传来捷报。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以1330万部的出货量,时隔十年重回中国市场第一,同比增长39.9%,拿下出货量和增速的“双第一”。

在全球市场,小米以4180万台的出货量、13.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与三星、苹果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小米生态协同效应的显现,SU7系列与小米手机、AIoT设备的无缝互联,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风波不断:

雷军的艰难时刻与品牌考验

对于小米汽车而言,2025年的4月无疑是一个多事之秋。

3月29日,安徽铜陵的一场高速爆燃事故,让小米汽车的安全性成为了舆论焦点。

虽然最终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该事件的舆论已将矛头指向智能驾驶系统,对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紧接着,SU7 Ultra赛道考级锁马力灰度测试引发众怒


●图源:微博@雷军

5月1日车机系统更新后,小米将1548匹马力限制为900匹,需要通过官方赛道成绩才能解锁,此举引发了用户的强烈抗议。

车主认为小米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且购车时未被提前告知限制条件。尽管小米随后暂停更新并致歉,但还是损伤了用户信任。

随后的智驾系统更名风波,也让小米汽车感受到了监管的压力。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及相关表述迎来强监管,小米汽车也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从“小米智驾Pro”到“小米辅助驾驶Pro”,所展现的是行业对智能驾驶宣传的谨慎态度。

而最让雷军头疼的,或许还是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


●图源:微博@林敏

多名SU7 Ultra准车主认为,其高价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虚假宣传问题。小米汽车虽然公开致歉并推出补偿方案,但不少消费者并不认可这一方案,要求无损退车,这让小米汽车陷入到了“虚假宣传”的舆论漩涡。

与此同时,维权视频里戴着口罩的车主和维权群里出现的煽动性言论也引发了外界的质疑:是否已有黄牛或非真正车主混迹其中,试图浑水摸鱼以谋取私利。

面对这些风波,有博主为小米喊冤道:“SU7 Ultra发布的时候,雷军就该坚持卖80万而不是50万,这样就可以过滤掉很多人,让真正喜欢它的用户购买。”

这句话,无意间道出了小米在高端市场定位上的无奈与困惑。


流量与质量的博弈

5月10日,雷军恢复健身打卡并发文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字里行间透露着这位企业家的不容易。

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低谷后,雷军终于重新活跃了起来,外界纷纷猜测这是否在传递着某种信号。

从销量神话到口碑迷局,从风波不断到重新振作,雷军和小米的四月宛如一场跌宕起伏的大戏:喜的是小米在销量和市场份额上的突破,忧的是品牌形象和用户信任面临的挑战。

事实证明,狂飙的流量时代已经结束,扎实的产品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雷军的困境,是国产新势力的缩影这场始于流量的造车实验,正在穿越风暴驶向深水区。

*编排 | 黄家俊 审核 | 黄家俊

红包、福利、干货,精彩不停


20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

聚焦头部与标杆,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专访微信:jiangnan254(备注:专访)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