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廖丽娟:巾帼匠心雕刻国防重器
包头日报记者 刘晓婷 文/图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北疆工业战线的数控设备维修专家廖丽娟,以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卓越风采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是她扎根中国兵器工业十六载,用数万次设备诊断积累的精密数据,在共和国最高荣誉殿堂写下的匠心注脚。
目前,包头市正在全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已经建成了多个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然而,在一些关键环节,依然需要技术工人以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钻研去攻克极限难题,实现创新超越。近日,记者来到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了解防务事业部设备维修中心数控部电工廖丽娟的匠心传奇。
走进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数控机床的嗡鸣声与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交织成独特的工业韵律。初见廖丽娟,她正俯身在一台数控机床旁,左手握着万用表,右手快速翻动着电路图纸。一头利落的短发随着她的动作微微晃动,蓝色工装的袖口卷至小臂,沾着些许油渍的手套与锃亮的检测工具形成鲜明对比。在抬头的瞬间,目光中让人感受到一股沉静而坚韧的力量——那是扎根军工装备维修一线16年淬炼出的独特气质。
廖丽娟(左一)正在为徒弟们授课。
廖丽娟身材娇小,很难让人将她和“26米大型数控膛线电解加工机床研制者”的身份联系起来,但在试验车间,当她用带着茧子的手指在图纸上圈出关键参数时,那份举重若轻的从容便显露无遗。
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突破,背后是廖丽娟带领团队2年的鏖战。廖丽娟告诉记者,传统的机械加工生产周期长,一致性不高,效率低下。为攻克难题,她在车间搭起行军床,连续几个月与电解加工设备较劲。工友们记得,最紧张的那段时间,廖丽娟总加班到凌晨乃至后半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廖丽娟带领团队自主研制出国内首台26米大型数控膛线电解加工机床,有效解决了某装备系统膛线机械加工周期长的难题,产品一次性加工合格率提高至99%,加工效率提升67%,填补了我国装备产品膛线电解加工领域国内空白。
今年38岁的廖丽娟,作为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在技能圆梦的成长道路上业绩骄人,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北疆工匠等多项荣誉,并在今年以来自北疆工业战线的数控设备维修专家的身份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8年,廖丽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成为那年北重集团录取的为数不多的女电工之一。
初到生产车间时,面对全新的环境、复杂的数控设备,这位数控专业的学霸遭遇了理论与实践的巨大鸿沟。“即便是观察设备运转,我都难以理解内在机理。”廖丽娟坦言入职初期的迷茫。为突破困境,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成为最忠实的伙伴,跟随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夏永红等师傅穿梭于车间每个角落。
在男性主导的维修领域,她以“设备医生”的执着丈量着现代工业的深度。几年间,她跟着师傅们跑现场、查机情、登高空、下地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克服女性员工从事数控设备维修的种种困难,只要有空就一遍遍研究各种设备的结构、原理。她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上千种设备的结构参数,见证着从职场新人到技术骨干的蜕变之路。
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泵阀国产化替代工程中,廖丽娟的“较真儿”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那一年,她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国家级项目泵阀国产化替代工程液压泵阀耐久性试验装置,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为公司在航空航天、船舶等高端制造领域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对职业信仰的诠释。她的工装左胸位置常年别着一枚党徽,当问及原因时,她轻抚徽章答道:“这既是是荣誉,也是信仰,但都要用实干来擦亮。”带着这份“实干”,廖丽娟和团队一次次解决生产中“老大难”问题,将工作中无数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完成技术攻关480余项,设备大中修、更新改造、自主研发项目73项,创造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技术要传承才有生命力。”说这话时,廖丽娟正在实训台前指导徒弟。秉持这样的理念,廖丽娟总是采用“理论授课+实景演练+项目攻坚”三维教学模式。徒弟王玉辉说:“师傅几乎每天和我们朝夕相处,教学中从来都是抓重点、抠细节,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廖师傅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她的严谨。”
今年五一前夕,廖丽娟又接到公司“机器换人”攻关任务,这一回她将带领团队进行智能制造的研发,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这份举重若轻的背后,是一位女性工匠用柔肩扛起的智能制造革命。
数控车间的灯光依旧长明,那个短发飞扬的身影,仍在毫米之间雕刻着中国智造的未来。
来源:包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