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雷珂馨 文/图)今年4月,我国汽车市场在政策调控、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多维交织中,呈现出“稳中有变”的发展态势。“价格战”热度显著下降、智能驾驶宣传回归理性、隐藏式门把手安全争议引发行业反思……这些动态不仅勾勒出汽车市场短期波动的轨迹,更反映了行业长期变革的方向。
在2025上海车展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给观众讲解汽车功能。
车企“价格战”热度下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61.9万辆和259万辆,环比小幅回落,同比保持近9%的增长。1—4月,国内汽车产销量累计完成1017.5万辆和1006万辆,创同期新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车市的“价格战”降价举措稍显温和,但是诸如年款增配、调整车主权益等隐形优惠措施依然层出不穷。具体而言,在降价车型数量方面,4月仅有14款车型降价,相较于去年4月的41款以及2023年4月的19款,降价车型数量大幅减少,这充分体现出降价潮明显降温的特点。另外,4月传统燃油车的促销幅度为22.2%,较上月增长了0.1%,且燃油车促销幅度已连续10个月稳定在22%左右。
相比之下,新能源车企更倾向于通过“增配不加价”的策略吸引消费者,例如比亚迪下放高阶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至走量车型,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企业推动在15万元价位车型上普及高阶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等,以技术升级替代直接降价。
同时,市场格局也在进一步分化。乘联分会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赛道优势,4月国内零售份额为65.5%,同比增长8%,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而合资品牌受转型迟滞影响,销量普遍下滑。
智驾“营销狂欢”回归理性
4月以来,智能驾驶领域监管动作频频。4月16日,工信部召开会议,围绕《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的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备案要求,听取企业落实情况与建议。会议强调,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4月14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发文称,企业的误导宣传也将触碰法律红线。研究中心明确,若车企通过广告或宣传材料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如将2级辅助驾驶描述为 “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虚假宣传行为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对此,智能汽车行业的响应也非常迅速。4月27日,华为联合赛力斯汽车、奇瑞汽车等11家车企发起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持续提升智能驾驶安全基线;蔚来、小鹏、理想、小米等车企纷纷将宣传物料中的“智驾”表述改为“辅助驾驶”。
继智能驾驶监管后,工信部于5月8日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直指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主要内容涉及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该标准将填补对隐藏式车门内把手等规范不足的空白。
政策“组合拳”持续加码
自年初国家以旧换新政策加码以来,报废补贴覆盖范围扩大至国四排放车型,新能源汽车置换年限放宽,直接拉动超千万辆旧车置换需求。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11日,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322.5万份,其中汽车报废更新103.5万份、置换更新219万份。自2024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累计补贴申请量已突破1000万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有效促进消费增长、绿色转型和资源循环。
绿色智能消费新品广受消费者青睐。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汽车以旧换新活动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超过53%。1—4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量达到334.2万辆,同比增长37%,市场渗透率达48.4%。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社会信心持续提振。在政策驱动、技术升级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汽车市场活力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