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这个地界,说起建业集团,那可谓是家喻户晓。

它是河南有名的房企,甚至被不少人称为地产界里的“河南王”。



但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地产行业也开始极速“坍塌”。

曾经辉煌一时,身价过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地产大亨,也都步入了“寒冬”。



而建业这位河南曾经的“地产大王”,也是频频“暴雷”,甚至背上了1000多亿的负债。



传奇的“落幕”

还记得2021年河南遭遇的特大暴雨吗?

它不仅让省会郑州成了一片汪洋,也给了当地房地产行业“致命一击”。



河南本土的“地产一哥”—建业地产,在郑州的多个在建项目被洪水倒灌。

工地停工、售楼处泡水,累计各类损失近50亿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持续收紧,更是让建业地产雪上加霜。



供应商堵门讨债、项目停工、业主维权,建业一下子从云端跌进了谷底。

山东某建材公司更是将建业集团告上了法庭。



这家公司自2018年起向建业供应建筑材料,累计被拖欠货款14.7万元。

尽管14.7万对千亿房企来说就是九牛一毛。

然而,置于当时的背景之下,此无疑为一记警钟。



最终该案件以建业主动支付结案。

但这一事件却让市场对建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了更多质疑。



回顾建业的发展历程,其于1993年推出的金水花园无疑是“神来之笔”。

在那个商品房市场刚起步的年代,建业首创“十年还本”销售策略。



购房者支付全款后,十年期满可无息收回本金。

这一颠覆性的营销手段在郑州引发轰动,金水花园开盘即售罄,建业借此一战成名。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十年还本”的承诺成了沉重负担。

2003年,当第一批业主拿着合同来要钱时,建业账上的现金流已捉襟见肘。



为了兑现承诺,建业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动用了其他项目的资金。

这一招虽然解了燃眉之急,却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不过,说到建业的辉煌传奇,就不得不提2002年那个关键决策点。



曾经的辉煌

当年众多房企争相布局全国时,胡葆森却逆流而,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放弃全国扩张,专注深耕河南。”

这就是后来被业界津津乐道的“省域化战略”。



这个战略不仅让建业避开了与全国房企的正面竞争,还打造了一条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从郑州到洛阳,从开封到南阳,建业像钉子一样扎进河南的土地。

其开发的“建业城”“建业森林半岛”等产品成为三四线城市品质住宅的代名词。

然而,建业的野心可并不止步于住宅开发。



2019年,当其他房企还在纠结要不要转型时。

建业投入巨额资金,打造了中原地区首个沉浸式电影主题文旅项目—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



这个项目,将电影场景与中原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了“电影大道”“太极街”等特色街区。

开业后连续多年稳居河南省景区POI流量榜首,成为郑州文旅新地标

不过,真正让建业在文旅领域“站稳脚跟”的当属另一个项目。



它携手著名导演王潮歌,投入60亿打造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这个占地622亩的文化巨作拥有21个不同风格的剧场和近千名演员。

堪称全球最大规模的戏剧聚落群。

不过,在地产之外,建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样令人瞩目。



1994年,建业集团斥巨资收购河南足球队,开启了长达29年的足球征程。

2009年,建业队创造历史,获得中超联赛季军并首次进军亚冠赛场,让整个郑州为之沸腾。

但足球的烧钱速度也远超预期。



2023年二次股改后,建业集团无奈退出股东行列,转而以赞助商身份支持球队。

这一决定让无数河南球迷心碎,却也是企业断臂求生的无奈之举。

毕竟,自2022年起,建业的危机便彻底爆发了。



连续“爆雷”

为了谋求生存,建业无奈踏上大规模裁员这条满是苦涩的道路。

总部架构从五级压缩为三级,涉及数千名员工,也有不少人因此被裁员。

紧接着,又传出了建业要破产的谣言。



虽然建业后来对此进行了辟谣。

但员工降薪和赔偿金分期支付的消息还是让人心凉了半截。



从当初的"精总部"战略到如今的"保命"模式,建业的转变令人唏嘘。

不过,更令人揪心的是建业的财务状况。



从2021年开始,建业的财报就如同坐滑梯一般直线下滑。

截至2024年,建业地产总负债最高时接近1500亿元,三年累计亏损已超百亿

不过,最要命的是那些境外美元债。



2023年6月,建业因未能支付一笔美元债利息,触发交叉违约。

致使近140亿元的优先票据被归类为短期债务。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一片哗然。



建业的股价开始暴跌,投资者们慌了神,纷纷抛售股票。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场危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连锁反应。



建业资金链陷入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

而建业地产作为集团的核心业务,也没能幸免。



2024年,建业地产亏损大约33亿,销售额同比减少60%。

曾经的“现金奶牛”变成了“吞金兽”。

不过,为了“回血”,建业早就采取了多项自救措施。



在2022年,危机爆发时,它就引入国资河南铁建投成为二股东。

还将部分项目运营权卖给了万达集团。



然而,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今,面对1500亿的巨额负债和持续亏损的困境,建业能否挺过这个寒冬?

这不仅是对胡葆森商业智慧的考验,更是对整个房地产行业适应新常态能力的检验。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百度百科、东方财富网、商讯杂志、济南时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