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属性与销售行为高度绑定

杨玉龙(公职人员)

伴随银发经济兴起,养老规划师等岗位招聘信息充斥各大招聘平台,其主要服务内容是为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等,并从中收取费用。而发布招聘信息的,多为金融保险机构、养老机构、康养地产项目运营商及养老社区等商业主体,这使得养老规划师的业务属性与销售行为高度绑定。

养老规划师虽然冠以“养老”二字,但实际上并不直接服务老年人,更像是销售员,要么推销保险,要么卖房子,要么兜售旅游产品与保健品。更有甚者,个别养老规划师以“高端养老方案”“定制化服务”为幌子,诱导老年人预付高额费用,实施集资诈骗。

对此,相关部门应当予以重视,通过制定完善行业规范、加大监管力度,推动新兴业态规范发展,避免老年群体权益受到侵害。一方面,要明确服务内容,建立信用评级体系,让服务有章可循、监管有据可依。另一方面,须强化监管执法,对涉嫌虚假宣传、虚假招聘,以及诱导老年人预付高额费用、实施集资诈骗等行为予以依法打击。

对于求职者来说,面对宣称“无门槛”“高收益”的养老规划师招聘广告,要增强风险防范、信息甄别和依法维权等意识,谨防被利用从事不法行为。

职业定位需回归“人本逻辑”

王志顺(退休人员)

养老规划师究竟是职业创新还是“概念泡沫”?相关乱象不仅暴露了养老规划师行业规范的缺失,更对养老服务供给逻辑提出了深层拷问——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真实需求?

目前,养老规划师行业存在的乱象,本质上是市场对老龄化需求的错位开发。部分保险公司、养老机构、保健品企业将“养老规划”异化为推销工具,在这种商业逻辑下,养老规划师成为资源争夺的“代理人”,而非老龄化需求的满足者。老年人的核心诉求——尊严感、安全感和自主权被稀释。

行业治理若仅停留在打击诈骗、规范招聘信息等表层,难以根治职业异化。破解养老规划师的职业困境,需精准定位其核心能力。当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从“生存型养老”转向“品质型养老”,市场需要的不是更多推销员,而是能够连接社会资源与个体生命的“养老架构师”。养老规划师的职业定位需回归“人本逻辑”,唯有将职业价值锚定在人的真实需求而非资本增值上,才能从“概念泡沫”蜕变为老龄化社会的必需职业。

比如,销售型规划师依赖标准话术推销单一产品,本质是渠道分销的末端节点;而服务型规划师则通过探访机构、评估适老化改造方案,充当老年人与养老资源的“适配器”。后者展现的职业价值,在于破除老年人的养老焦虑,为其提供可执行的生活方案。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XV09W98】获取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