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光洒在含山县环峰镇西苑小区的公告栏上,刚晨练完的王大爷戴着老花镜,正仔细阅读着小区“皖美红色物业”公告栏。看着公告栏上发布的物业责任清单、服务事项认领公示表、党员包片联系卡等相关信息,他忍不住感叹:“这红色物业真是办到了我们心坎上!现在谁负责哪块儿、各咨询事项都写得清清楚楚,监督电话和业委会成员联系方式都贴在旁边,我们老百姓心里可算有了本明白账!”这句朴实的感慨,正是含山县以“红色物业”建设为抓手,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含山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建机制、整资源、强服务”等举措,有效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不断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

三方议事解难题 老旧小区换新颜

走进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花园小区,崭新的沥青路面蜿蜒至楼栋门前,正在粉刷的外墙和不同的施工项目让老小区换新颜。谁能想到,前几年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5号楼顶的墙面风化严重,住在一楼的李大爷连自家小院都不敢进;楼道里墙皮成片脱落,王大妈上楼时总要侧着身避开。“当时我们业委会挨家挨户跑,光是收集意见的本子就记满了一大本。”业委会主任吴景喜翻开泛黄的民情日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1235户居民的诉求。

转变始于含山县深入推进“红色物业”建设,推深做实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议事机制。在华阳社区党总支牵头下,社区“两委”干部陆文莲带着设计图纸,联合业委会成员连续召开12场板凳会议。“我们创新‘三上三下’工作法,意见征集上墙公示、方案修改上门征求、项目实施上心跟进。”陆文莲指着正在施工的二期工程介绍,如今小区不仅完成雨污分流、道路硬化等基础改造,更通过申请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资金,将闲置车棚改造成便民活动室。

据含山县住建部门统计,近年来,含山县累计投入6.5亿元完成68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1.41万户。其中,通过红色物业平台协调解决的管道堵塞、停车位不足等历史遗留问题达1356件,业主投诉率同比下降20.6%。

全科社工优服务 便民利民见实效

在大庆社区为民服务大厅,居民司有珍正对着“全科社工”综合窗口竖起大拇指。前些天她来咨询求职相关事项,工作人员刘海静不仅手把手教她注册“三公里”就业圈平台,还帮她联系到超市收银员的工作。“现在找工作不用出社区,办事不用找熟人,这才是真方便!”司有珍的话引得周围办事群众连连点头。

变化源于含山县推行的“全科社工+网格治理”模式。大庆社区党总支书记裴仁琼介绍,过去5个专项窗口缩减为1个全科窗口,88项民生事项实现“一窗通办”。“我们要求社工从‘柜台内’走到‘网格中’,现在每天有15名工作人员下沉小区,4月份该社区累计收集民情38条,解决实际问题209个。”说话间,网格员司娟娟正从独居老人李奶奶家回来,手里拿着需代买的降压药清单和记录着“阳台渗水需维修”的民情日记本。

2024年开展“全科社工”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试点工作以来,城区社区将原来的66个综合服务窗口,整合为17个“全科社工”综合服务窗口,服务窗口精简率达74.2%,群众满意度却从81%提升至92.9%。今年一季度,全县通过“帮办代办”机制解决群众非政务事项1410余件,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微工坊里织幸福 就业增收双提升

上午10点,褒禅社区“滨河微工坊”热闹起来,18位陪读妈妈正熟练地加工着书包带订单,刘大姐趁着孩子放学前的空当,来到微工坊内继续做着手工活。“以前总担心接孩子迟到会被扣工钱,现在送完娃步行五分钟就能上岗,只要慢慢干,每天都有进账。”她扬了扬手机屏幕。

这个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打造的就业平台,创新采用“社区+微作坊+物业”三联机制。社区负责对接企业订单,物业提供闲置用房,微作坊组织技术培训。“我们优先承接计件灵活、技术门槛低的来料加工,让宝妈们既能顾家又能增收。”褒禅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徐上算了一笔账:今年4月“滨河微工坊”迎来新的圆珠笔加工业务,8位陪读妈妈平均每人一小时可以加工100件,每件可获得0.1元收入,每日可得手工费80元左右。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镇党委+村(社区)党总支+企业+居民”的模式正在全县推广。清溪镇太平村的“妈妈手工坊”早已通过党建联盟对接外贸公司,将手工串珠、编织等业务引入乡村,帮助37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上个月我靠串珠挣了1800元,还能照顾小孩和老人。”村民王孝琴展示着刚完成的一批订单,彩色灯珠在阳光下闪着致富之光。

从老旧小区的焕新蝶变,到社区服务的提质增效,再到就业创业的精准帮扶,含山县正绘就一幅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幸福画卷。(通讯员 唐延豪 陶启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