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老舍的文章:“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总觉得,这文章有点煽情。

人到中年,自己也做了父母,才陡然发现,母亲的苦,真的令人心痛。只是母亲习惯性笑着待人,给人一种幸福的错觉。

把母亲的人生进行拆解,就会发现,每一个方面,都是涩涩的。



01

母亲结婚时,成为婆家的外姓人,也不再是娘家人。

在古代,女人出嫁之前,是有名字的。但是出嫁之后,就没有了,只有“王氏、李氏”之类的称呼。

重男女轻的时代,女人是上不了台面的,只能遵从“三从四德”的规矩。

不能上桌吃饭,不能够有自己的名字,就是丈夫很糟糕,女人不能自己提离婚,只能是被休掉。丈夫过世了,是否可以改嫁,都是婆家说了算。

一些缺德的婆家,把儿媳卖掉,赚取生活费。

在东晋时,有一个著名的母亲“陶母”。

陶母为了儿子陶侃的前程,鼓励儿子结交高人。儿子带着朋友回家,陶母把头发卖掉,换成米;把柱子削半边,用来取暖;把稻草剁碎,喂马。

陶母看到儿子拿走公家的小鱼,就严厉批评。

陶母的故事,确实很感人。但是有几个人,知道陶母具体叫什么名字呢?查询资料,只是记录了“湛氏”之类的信息。

一个女人,出嫁之后,就是婆家人,也许要跟婆家人姓。起码要去掉自己的名字,表示自己不再是娘家人,这着实是残忍。

现在,封建思想在逐步消亡。但是女人出嫁之后,不能分到娘家财产的事情,常常发生;一旦女人离婚,也不能完全被娘家接纳;女人远嫁,生活好不好,完全看婆家的安排。

俗话说:“一家不容三姓人,一屋不住三辈人。”

但凡有婆婆、儿媳、儿子、孙子一起居住的家庭,就鸡飞狗跳。其根本是有三个姓。这婆婆、儿媳,都被定为外姓人,实在不公平。

当家庭不得安宁的时候,婆婆多半不受待见。多半被赶回老家去,或者住杂屋。怎么不想一下,婆婆也是母亲呢?

相对父亲来说,母亲在婚姻、大家庭里,左右都受苦。



02

母亲育儿时,总是买买买,却没有几样东西买给自己。

我的一个朋友,陪同妻子去市里逛街。

一个上午,夫妻走了五六个市场,也买了不少东西。

回到家,夫妻和孩子一起分享成果:有儿子喜欢的玩具,丈夫需要的领带鞋子,女儿要的裙子。

妻子呢?只有一套睡衣,还是打五折的,花了三十多元。

就是这样一套睡衣,妻子都犹豫了很久。

朋友说起这次逛街,满满都是愧疚。

类似的情况很多。到了网上购物节,很多母亲会守住平台,多番对比价格。最后买下来一堆东西。

我们以为母亲是购物狂。但是发现她没有什么东西是给自己的。或者最廉价的东西,就是自己的。

如果是穷家庭,母亲购物的时候,考虑孩子最多,自己最少。也会责怪丈夫乱花钱。

都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哪能不心疼。

其实,母亲生孩子,就要了自己半条命。这些痛苦,母亲倒是忘记了。

母亲也给孩子过生日,想办法做一桌好菜。但是没有几个菜是犒劳自己的。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蒙难日,母亲怎么就忘记了呢?

也看了很多的母亲,她们真的很抠门。自己不花钱,还不让父亲花钱。父亲抽烟,都是受限制的;父亲去喝酒,都要反复请示。

但这样的母亲,是家庭的福气。留下的钱,是家庭最大的底气,是对未来最大的保护。



03

母亲持家时,每天忙得像陀螺,却没有几个人看得见。

老舍在文章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真的,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富有,能够请得起保姆。就是能够请得起保姆,那么保姆本身,也是别人家的母亲。

大部分的家庭,男人赚钱不是特别厉害。母亲就成为了家庭的保姆,还要具备一定的赚钱能力。

母亲做的事情,都是围着父亲的大事业,被当成“辅助,协助”。

正因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让母亲的忙碌,显得没有什么价值。

母亲做家务,从早晨开始。给孩子做早餐,穿衣服,送孩子读书。

中午,母亲做饭,看孩子午睡。

傍晚,母亲做饭,洗衣服,给孩子辅导作业。

过节的时候,一大桌菜,伺候一大群亲戚朋友,就指望母亲了。

因为顾家的时间多,母亲赚现金就少了。对比父亲,母亲的功劳不是那么的,常常被大家忽视。

其实,母亲比父亲忙得多。没有了母亲操持家庭,父亲的节奏就乱了。父亲应该把一部分收入,算在母亲身上。可惜很少有人这样去算。

母亲的苦,是一辈子的。只要活一天,就做一天家务,退休之后就帮忙带孙,家务更多了。



04

诗人汪国真说:“我们的欢乐,是母亲脸上的微笑;我们的痛苦,是母亲眼里的忧伤。”

又是一年母亲节,此时此刻,你也是母亲了吧,也应该体会到了母亲的心思,会知道母亲有多能忍受,多能持家。

母亲把苦给了自己,却把欢乐给了孩子,把小气的样子给了丈夫。

以后的日子,多问候母亲吧。也许你没有什么出息,给不了母亲很多钱,买不起大房子,但你可以告诉母亲,自己平安。

有空闲,就陪母亲聊几句,唠唠叨叨的,不好听,却都是爱。

母亲总也会苦尽甘来,只是苦给了自己,甜给了孩子。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