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跨进医院大门,在诊治疾病的同时,就同步进入了康复流程得到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

记者 | 黄 祺

焕然一新,阔别数年的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回到上海虹口区场中路原址,开启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地处上海虹口北部的江湾,是一个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区域概念。百年来,江湾工商业兴旺,但也曾经历战争创伤。在这一方水土上,居民们对江湾医院有着特殊的感情——很多家庭几代人都出生在江湾医院,这里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也是生命最脆弱时的安全港湾。

2020年,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江湾医院搬迁至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临时过渡。2025年5月,全新的江湾医院大楼落成启用。

是回归,更是全新的亮相。

在上海市虹口区的统一规划下,江湾医院以临床康复一体化标杆医院为建设方向,为上海这座超大型、老龄化的城市做出独特的贡献。



江湾医院院长、骨科教授徐卿荣介绍,江湾医院有着扎实的临床医疗基础,是上海市区域性医疗中心,康复专业本身也是优势学科。江湾医院围绕“特色专科、特色康复”,以三级康复专科医院为标准,实现转型。

如今的江湾医院,正在推进全新的“临床康复一体化”模式。患者跨进医院大门,在诊治疾病的同时,就同步进入了康复流程得到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这种新模式将帮助患者更快康复、尽早回归正常生活。

医疗机构的创新探索,总是基于患者对生命质量越来越高的期待。江湾医院的临床康复一体化实践,将为国内医疗机构提供宝贵的经验。

诊疗开始,康复即开始

2025年2月,距离刘奶奶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仅仅一个月。这位87岁高龄的老人已经可以每天在家锻炼,一天下来可以独自行走1000多步。刘奶奶的康复进度让一家人都放下心来。

医生介绍,高龄老人如果因病长期卧床,继发的肺部感染、褥疮、尿路感染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尤其是老年人骨折后,早一天站立、早一天行走,对老人未来的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月前,87岁的刘奶奶因为摔伤导致右髋部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手术才有希望重新站立,正常生活。

考虑到老人高龄,且有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等基础疾病,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迅速通过涵盖骨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心内科、呼吸科、神经内科、营养科等多个学科R-MDT(Rehabilitation-Multi Disciplinary Treatment),一起为这位高龄老人制定了从康复评估指导、手术风险防范、营养支持、手术实施再到康复训练的整套治疗计划。



手术前,康复专业团队立即帮助刘奶奶做好术前康复评估,并指导术后康复的准备;骨科、麻醉科术中采用加速康复外科微创技术;手术后,伴随着疼痛管理和营养指导,康复治疗师第一时间开始为刘奶奶做早期康复锻炼。术后第一天,刘奶奶就可以借助助行器下床活动了。



出院回家后,江湾医院医疗团队电话随访了解刘奶奶的康复进展。按照全程康复计划,刘奶奶定期回到江湾医院接受下一阶段的康复指导和锻炼。

刘奶奶的治疗经历是江湾医院探索“临床康复一体化”模式的缩影。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医疗与康复同步紧密结合,体现1+1>2的叠加效果,降低患者治疗风险,提高手术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治疗成本,节省国家医疗支出。

患者对医疗提出更高要求

公众对“康复医院”并不陌生。记者登录上海市卫健委官方网站,在介绍康复专科医院的栏目下,显示有接近30家康复医疗机构,既有公立医疗机构也有民营机构,多数由护理院转型而来。此外,综合性公立三甲医院中也都设有康复科。



徐卿荣院长介绍,江湾医院与传统康复医院或设有康复科的综合医院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从医院运行的顶层设计就强调医疗与康复的同步紧密结合和康复早期介入。

2023年,江湾医院获准为上海市第三批区域性医疗中心医院。

搬回新院区后,医院将迎来“区级示范化康复医学中心”评审和挂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和亚专科门类齐全的康复医学是江湾医院的两条腿,这两条腿相互协同,实现临床康复一体化。



为了进一步夯实临床诊疗能力,江湾医院近年来从三甲医院引进了大量优秀的临床医疗专家级人才,包括骨科、普外科、妇科、泌尿科、消化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耳鼻喉科、眼科等。各科医疗团队擅长各类复杂手术、微创手术;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多学科协作流程融合于疾病诊疗全过程。

徐卿荣院长介绍,人患病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急性期,如发生脑梗、脑出血或者骨折时,首先要做的是紧急治疗;随后进入第二个阶段——稳定期;第三个阶段是恢复期。稳定期和恢复期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康复阶段”。

江湾医院将康复关口前移到疾病急性期的治疗阶段,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的效率。

江湾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张弘表示,在“全院一张康复床”的江湾模式下,康复医学专业在外科领域着力推进围术期康复,如需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康复医师、治疗师根据手术特点进行专业评估,包括患者的认知功能、心肺功能、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等。

根据评估结果,充分考量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的预期,术前即做康复介入,在常规宣教的基础上给予预康复(Prehabilitation),增加功能储备,为手术安全和术后快速康复提前打下基础。



术后,康复医师、治疗师团队同步介入,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手术带来的疼痛等不适,促进患者快速恢复,早日痊愈;出院后开展门诊康复,随访跟进,进阶指导,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生活,达到满意的生活质量。

江湾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滕香宇介绍,科室里的医生兼有营养科和康复科的执业资质,团队通过营养-内分泌代谢-康复紧密融合的新型医疗模式,一方面作为加速康复外科的支撑平台,为手术病人提供围术期代谢、营养评估和干预服务;另一方面团队为糖尿病、超重/肥胖、少肌症、骨质疏松症患者等提供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生理特征的营养-内分泌代谢-康复紧密融合的全方位医学服务。



江湾医院基于神经康复、肌骨康复、心脏康复、呼吸康复、重症康复、脊髓康复、疼痛康复、老年康复等多个康复亚学科,依托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吞咽治疗、传统治疗(中医康复)等手段,形成了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

在此基础上,江湾医院将围绕消化疾病、代谢疾病等形成诊治康复中心,以及微创手术诊治和康复中心。

现在,江湾医院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专科护士在内的康复团队人数占全院医护人员的五分之二,这样的院内康复专业人才占比在国内医院中是非常罕见的。



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红介绍,江湾医院正在积极推进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医院(筹)建设,通过校院资源整合、学科交叉和机制创新形成多维度优势,促进上海临床康复一体化事业的发展。学校为医院提供高素质的康复医学人才,医院为人才培养提供临床实践基地,同时学校与医院可以通过合作开发更多基于临床需求的康复新技术、新设备,推动康复医学专业的发展。

引领临床康复一体化全流程、标准化

康复医学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替患者抬抬手、按按腰的概念,康复医学不再满足于解决已经出现或存在的功能问题,开始将注意力扩展到增加功能储备,预防和减轻功能损失。

新的理念将康复的服务对象扩展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身功能,并借助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发展向再生医学与结构强化延伸,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



在新的技术环境中,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接下来,江湾医院的医康紧密合作还将延伸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和家庭中。

“十三五”期间,江湾医院牵头构建了由13家医疗机构组成的虹口区康复医联体,形成了大学、医院、社区(居家)的“治疗+康复”模式。江湾医院将联动其他医疗机构,一起为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徐卿荣院长提到,“江湾医院作为上海市第一家从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向三级康复专科医院建设的医院,有责任推动整个区域康复体系的建设”。



新的模式下,患者从江湾医院出院后,可以首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疾病稳定期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回到家里或者各类养老、护理机构,进入下一阶段康复锻炼,如果病情发生变化则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回到江湾医院进一步治疗。

这样的模式实现了患者需求从卫生系统到民政系统的跨越和衔接。如此,患者的长期康复具有了延续性,得到全生命周期的照护。

患者回到家中、回到社区,给社区和家庭带来新的要求。在江湾医院新大楼内,医院特别规划了一处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的“样板间”,医院从促进患者康复的角度,设计了适合康复的社区环境、家庭设施等,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引领康复医学的发展。

徐卿荣院长介绍,后续,一个围绕患者康复进程的信息网也将建立起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患者及家属,可以将相关康复过程资料通过区域内的医疗云平台上传,形成病人完整的康复数据链。

这个数据链一方面帮助患者获得专业指导和监测;另一方面,康复大数据样本将为未来康复辅具的研发、康复体系的完善提供基础资料。

国内康复专科医院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康复医疗服务的同质化、标准化水平还需要提升。徐卿荣院长介绍,江湾医院正着力于医院自身康复医疗人才标准化教育、职业规划、规范化考核等项目的体系建设,未来,医院将进一步推动虹口区域康复医学服务外部体系建设,患者到虹口区域内不同的医疗机构,都可以得到同质化的康复服务。

江湾医院党委书记顾江涛表示,居民更高的健康需求和政策的引导,正在推动江湾医院的提速发展。2024年10月,上海市卫健委发布《上海市示范化康复医学中心建设方案》,目标是到2027年底,建设一批覆盖市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体现康复医疗服务阶段性特点的市级区级示范化康复医学中心。

她介绍,建立于1953年的上海虹口江湾医院,以“关爱、务实、求精、发展”为院训。70多年来,江湾医院在患者和居民心目中一直都是值得信赖的医院。江湾医院重视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以“强服务、树品牌、提升就医体验”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优质服务活动。通过新增项目、改进质量、创新服务、优化流程、改善环境、完善指标等方法,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高龄老人是急诊科主要的就诊人群,江湾医院急诊科成立 “急”时雨“救”助团红十字志愿者团队,为80岁及以上的无陪护高龄老人提供及时帮助,项目成功入围《2024年上海市红十字“博爱申城” 志愿服务项目》。

顾江涛表示,近年来,医院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建设工作,着力构建“关爱生命每一刻”文化体系,用文化软实力擦亮江湾名片。江湾医院以新院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在全力打造区级示范性康复医学中心的过程中,让患者再次体验到江湾医院的精致、温暖和人性化医疗服务。

链接



江湾医院小传

20世纪初的中国,贫病是压在老百姓身上的大山,传染性疾病威胁着所有人的安全。《江湾:历史与风景》一书记载,上海北部原本没有医院收治传染病患者。



1922年,蔡香荪、朱子云、王汉礼、徐可陞等人捐资创设江湾医院,最初每年夏季在镇上武圣殿的空地临时设立时疫医院三个月,因为效果很好,于是募资建造江湾时疫医院一幢,开诊初仍以夏季三个月为期,并略收时疫病人。

1932年淞沪抗战后,江湾医院由该院各董事热心捐助,重建新屋。医院于夏令秋季,主治疫病,平时改设产科,兼理普通疾病。该院系救济贫病,分文不取,经济颇有困难,由各慈善家继续资助。次年2月14日,院务会议决定,收挂号费铜元6枚。江湾医院产科设立以来,为便利家境困苦,无论住院或外出接生,概不取手术费。



上世纪50年代江湾医院病房

江湾医院曾是虹口区的“大摇篮”,不少当地家庭一家三代都在江湾医院出生。2012年前后正值生育高峰,上海虹口区超过20%新生儿出生在江湾医院。



从1988年的甲肝疫情、2003年非典疫情到2023年新冠疫情,江湾医院都是区域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