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福气呢?其实通俗来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躺赢”、“百无禁忌”。比如大家明明没怎么操心过孩子的学习,但是孩子就是成为了人中龙凤;比如大家明明就是随手买张彩票图个乐子,但结果却发现自己中巨奖;比如大家明明是因为什么事情耽搁了原计划,却阴差阳错地躲过了一场灾难……
历史上的汉文帝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有福气的人,跟开了挂一样的,随便弄,各种好事都会主动找上他。古往今来,历史上400多个皇帝,大概也只有清朝的乾隆皇帝能跟他在福分上比一比了。如果真的有什么天选之子,那汉文帝绝对是第一梯队成员。
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宠妾,原本也没有太大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相师许负却一句话改变她的命运。
许负说她将来能生个皇帝,让魏豹这个憨货兴奋地进行逻辑反推,觉得薄姬的儿子能当皇帝,那不就是说自己能当皇帝?所以便开启了“谁也不服”的模式!但魏豹不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进行逻辑反推的,比如你名下的土地不一定非得种你家的种子。
后来,魏豹因为开心得太早了,被刘邦给收拾了,薄姬自然也被刘邦给笑纳了。
但是,刘邦这人呢,渣起来有点狗熊掰玉米的味道,他把薄姬纳入后宫之后,又长时间不搭理人家。
薄姬也是个过来人,一个男人把自己霸占了,但又不贪图自己的身子,这不是个事。时间长了,恐怕刘邦后宫这种是非之地就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了,于是,便设计了一个套路,通过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姐妹跟刘邦说,在梦里有一条大龙可劲地要跟她那啥。
刘邦一听,果然就来感了。他自己就号称是龙盘出来的嘛!薄姬梦中的大龙不就是指他吗?这不说明他是真龙天子吗?所以这个项目要赶紧开发,于是便心血来潮地跟薄姬深度交流了一次。
也就是这么一次试试看,“易孕体质”的薄姬便怀上了后来的汉文帝刘恒。看到没有,汉文帝从出来开始就自带剧本!
但是呢,其实给刘邦当儿子也并一定是什么好事,因为刘邦死后,过不了吕雉那一关,那就生死难料了。刘邦八个儿子中,老大刘肥因为跟吕雉共过患难、老二刘盈是吕雉亲生的、老七刘长是吕雉一手带大的,除了这仨有安全保障外,其余5个,也就老四刘恒没怎么遭罪。
为啥刘恒能让大妈吕雉区别对待呢?因为他有个好妈!薄姬这个女人其实相当简单,她特别清楚自己的处境,所以在怀了刘恒,自己有个念想和依靠之后,特别懂得内敛,人畜无害,跟谁相处都是以和为贵,尤其是对吕雉,态度上的尊敬是没话说的。再加上吕雉本身跟薄姬一样,都带有“苦命女人”的属性,同病相怜之下,就不怎么为难没有啥威胁性的薄姬母子了。
刘恒8岁的时候就被老爹刘邦封为了代王,然后在代王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15年。因为代地本是苦寒之地,而且薄姬和刘恒一直表现出一副安贫乐道、兢兢业业的样子,极大地降低了吕雉对她们的顾虑和猜忌。
当然,该有的试探还是要有的。比如吕雉中间就想改封刘恒为赵王(西汉初期最危险的王位)。
但是,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母亲的悉心教导,让刘恒养成了谨慎沉静的性格。他毫不犹豫地回复了吕雉:咱们这些当王爷的,都不应该只想着享福,而是应该多为二哥刘盈多搭一下台子。赵地是帝国腹心要地,那留给别人吧,我就在代地给二哥刘盈守好国门,防御匈奴人。看看,这种会来事的孩子,吕雉没法不喜欢呀!
刘恒在吕雉当政那几年的白色恐怖中平安度过之后,好运气再度找上了他。军功集团杀掉了后少帝刘弘、抛弃了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刘襄和刘章兄弟,把一直不被看好的刘恒推上了皇位。为什么呢?傻人有傻福,锋芒毕露的聪明人容易让人难以把控呗。
基本人设就是一个傀儡的汉文帝后面硬是把自己做到了彪炳史册、把大汉带到了国泰民安、给子孙留下了丰厚政治遗产,大家不服不行。当然,汉文帝是怎么做到的,咱们要留到后面慢慢去讲。
刘恒后面被追谥为“文帝”,“文”在谥法解释中是“经天纬地、道德博闻、愍民惠礼”的意思,反正就是温和友好之类的意思。“文帝”属于顶级美谥!
那么,刘恒为什么配得上这种顶级美谥呢?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因为文景之治”!这个没错,但是大家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汉文帝的一生,开启“文景之治”只是一种笼统的概括,既不具体也不准确。
汉文帝其实不光运气好、性格好,他的政治水平其实也是相当高的。在所有的帝王之中,扮猪吃老虎、温水煮青蛙,他绝对是宗师级别的。
汉文帝即位的时候,其实状况并不好。首先他没有实权,其次是大汉立国不久,民生基础还有待加强,然后就是军功集团已经羽翼丰满、尾大不掉,再然后就是刘恒这种上位方式并不能让所有刘姓宗室都心服口服,最后就是外围还有匈奴人纠缠不休。
说句实在话,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是当不好这个皇帝的。但是,汉文帝就是凭借一招“黄老之治”就完成得很好了。
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黄老之治”。它其实就是道家治国思想,讲究的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不瞎折腾、休养生息的意思。这种治国思想有它的可取之处,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其实是比较适合“小国寡民”的局面的,真正要是一个超级帝国,其实很容易导致中央控制力不足而场面失控的。
汉文帝能够享受“黄老之治”的美名,其实最应该感谢的人是他那个以狠毒著称的大妈吕雉。吕雉这个人其实是被人给轻视了的,她的狠毒其实只是针对那些最高权力竞争者,她对老百姓是真心不错的,一辈子没怎么折腾过老百姓。也正是因为吕雉对权力高层的铁血整顿,汉文帝即位之后,面临的来自军功集团和刘姓王爷的压力小了很多,萧规曹随就行了。
讲句很多朋友不大爱听的话,其实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更应该叫“吕后、文帝之治”。汉景帝那个人其实比他爹和吕后是要差很多的,汉景帝可不是什么安分的主,只是运气不错,没崩盘,后面接班人来得好,被一个好爹和一个好儿子把他的历史咖位给抬上去了。
历史上昙花一现的“黄老之治”黄金时期,基本可以总结为“吕雉开头、文帝壮腰、景帝收尾”,之后就没有这样的太平盛世了,全是外儒内法的另一种太平盛世了。
咱们中国的老百姓,幸福指数最高的时期应该是吕雉当政的15年加文帝在位的23年这近40年,然后便是北宋仁宗那一段时间,康乾盛世其实都算不上。
这么说可能有很多朋友不能理解,但是大家仔细去想一想,其实大多数老百姓就和打工人差不多。能吃得饱穿得暖,社会和谐,家庭美满,身体健康,没有各种各样的部门和领导来找你谈政策、派任务,也不担心动不动就会收到一些乱七八糟的罚单,也没有什么各种让你不脱一层皮就没法完成的考核指标以及各种没完没了的大检查、大行动……只要安心干活就能安居乐业,这就是一种福报!
文帝当政期间,政策非常宽松,真的没有太多的强行干涉,是比较能够放手让社会力量去发展经济的。
文帝这么干的回报是什么呢?如下:
《史记》:“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啥意思呢?就是老百姓家里都有用不完的存款、吃不完的余粮,就连马匹这种奢侈品(汉初的时候,丞相萧何有时候也只能坐牛车)也比较常见了。
咱们中国勤劳善良的老百姓为什么很多都念汉文帝的好呢?因为自汉文帝之后,大多数封建皇帝都是不允许藏富于民的,比如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这种和谐社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了。
那么,大家可能又会纳闷了,为什么汉文帝也没怎么花心思,怎么就构建出了这么一个和谐社会呢?其实主要还是跟当时的社会结构有关系,追根溯源,他得感谢秦始皇。
汉承秦制,汉朝是沿袭了秦朝简约版的郡县制,所以它的官僚结构非常的简约。中央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是: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官僚系统。九卿是九个方向与领域辅佐皇帝的官员以及他们的部属。地方上采取郡、县两级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只经过郡和县两个级别,所需官员的数量也不多。
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使得整个社会生态的呼吸空间大,老百姓身上的担子轻,朝廷的管理成本也小。讲白了就是“多少个纳税人养活一个官员”的问题。大家应该了解一点王安石变法吧?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不就是“冗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吗?所以,当一个国家的管理机构特别臃肿的时候,很多社会问题就会被逼出来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咱们仔细去看看咱们自己的周围,为什么会有“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一说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他们找不到更好的生活方式或者缺乏合理的正面引导,不就慢慢破罐子破摔地去作奸犯科了?如果大家都不愁吃不愁穿,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偷鸡摸狗呢?
《道德经》有这么一句话:“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句话说的就是当领导的四种境界,按照这个标准,汉文帝是妥妥的“太上”最高境界。
这里,咱也不想误导咱们一些做管理的朋友,对于员工和下属,也并不是听之任之就一定好哈。这玩意跟我们教育子女一样,该解放孩子天性的地方要懂得放手,但该去强行扭正他们的错误行为和错误认知时,还是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管束。大家也不要盲目去学汉文帝,不要以为当甩手掌柜就是好!
几十年的轻徭薄赋使得老百姓迅速变得富强起来,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咱们勤劳善良的老百姓若是几十年安居乐业,没有什么大的生活开支、社交成本,也受战争的袭扰,基本上都会变得很富有。
需要解释的是西汉国家怎么也跟着变得富有了呢?其实国家的财政支出基本上有“官僚成本、欲望消费、天灾人祸和军事战乱”四个方面。官僚成本因为官僚机构比较精简,所以变得极低;欲望消费因为汉文帝以身作则,整个国家崇尚节约朴素,所以奢侈消费的花费也降了下来;天灾人祸方面,汉文帝时期一直风调雨顺,什么旱灾、水灾、火灾、蝗灾、病灾和黄河改道、地震频发等劳民伤财的事情基本上就没发生过,所以社会应急成本也是相当低的。最后军事成本,汉文帝时期基本上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没有啥军事成本。
总而言之,汉文帝这23年,在自身的克制和老天的帮忙下,使得大汉王朝度过了一段宝贵的自愈和自强时期。后面,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全面反攻匈奴,其实都应该感谢汉文帝给他们提供了国力托底。
汉文帝的福气是体现在全方位的,高层内部的权力旋涡之中,他得到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政治天才贾谊,四两拨千斤地立于不败之地,慢慢地壮大了皇权。外部环境上,老天不给他添麻烦,一直咄咄逼人的匈奴人也突然消停了,老一辈的军功大佬也基本上到年龄,慢慢要交接班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汉文帝时期就啥事也没有,只是没什么大动静而已。比如不知好歹的刘兴居和太过于猖狂的刘长也闹过,但也就是小打小闹,其余的刘姓王全是乖宝宝;匈奴偶尔挑衅、嚣张一下,也是继续和亲、打发点财宝就解决了。而且匈奴闹那么几下子,还让汉武帝发现了一个青年将领周亚夫,结果这个小伙救了他儿子的江山。这就是福气。
但因为咱们很多朋友思维固化了,认为只有闯祸了但没事才是福气,所以咱们还要继续介绍汉文帝其他方面的福运当头。
第一个就是,汉文帝其实是开了历史上卖官鬻爵的先河的。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政治毒药,谁要是沾上了,历史形象很难好到哪里去,但是汉文帝没事,丝毫不影响他千古明君的历史形象。因为他那个时候的官僚机构相当精简,老百姓又经济富裕,所以他出售一点爵位反而增加社会人士的荣誉感和优越感,对整个社会生态影响不大!
第二个就是,汉文帝是中国封建帝王中为数不多敢取消农业税而没招致恶劣后果的皇帝。在工业时代、商业时代,大家可能不觉得农业税有多重要,但在古代,农业税就是国家和政府的财政生命线,取消农业税会让国家和政府抵御财政风险的无限降低。但汉文帝时期一直国泰民安,啥事都没有。
第三个就是,汉文帝还曾出让了国家货币发行权,这种事情有多危险,大家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后来“七国之乱”时,吴国为什么那么豪横?因为人家富得流油呀,吴国有的铜矿,使劲造钱就行了。而且汉文帝还让自己宠臣邓通私人去开矿铸币,这本是人神共愤的事,但恰好又起到了货币市场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说,汉文帝其实不是神,他也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但是谁也架不住他的福气太强大了,啥都能坏事变好事,跟我们做题一样,明明很多题不会,但是随便蒙,结果全对,这找谁说理去呢?
相信到了这,很多朋友会问,要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像汉文帝这么有福气的人?这个问题说实话,咱不知道怎么回答大家,因为我感觉自己就不像一个很有福气的人,天生劳累的命。但既然说到了这,还是跟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吧!
福气这个东西,它其实是一个以主观为前提的东西,特别依赖于什么呢?特别依赖自我主观认知。福气其实并不代表自己想要什么就能拥有什么,而是一个人能躲过他不必须要遭的罪、能享受到他有能力珍惜的名利。比如说吕雉,她其实就是一个没有福气的人,苦了一辈子、争了一辈子,到时候难逃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所以,特别想跟大家说,咱们活着的时候顺风顺水、喜乐安康,死了之后子孙争气、家业旺盛,这就是真正的福气!
福气怎么来呢?好福气都是修炼出来的!向阳门第春先到,积善人家庆有余!
如果大家不知道怎么修炼自己的福气,踏踏实实地去做好事就行了;厚积而薄发、静水方流长!如果大家不知道福气什么时候会到,少抱怨、少折腾,多等待、多沉淀就对了;如果大家不知道福气是什么玩意,知足常乐、与人为善也就对了……
以汉文帝为例。他的好福气其实首先是来源他有一个好母亲,跟陈婴的母亲一样,知道给自己和孩子做欲望的减法。其次是因为汉文帝这个人本身也是很有智慧的,只折腾自己能够折腾的事,超出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一律暂时性坦然接受。然后就是汉文帝特别善于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他对那些权臣难道没有抱怨、愤怒吗?但是他能克制住!最后是汉文帝有一颗大同之心,一个人其实是不可能在每一个环节、方面都心满意足的,要懂得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咱是个皇帝,国泰民安就行,其余的事情慢慢去解决呗,何必要一锅炖呢?
所以,大家明白福气来源于什么了吗?主要来源于自己那颗真诚、善良、豁达的心。
最后,衷心地祝愿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