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1-4月,我国汽车产业产销超过1000万辆,这是历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前4个月产销千万辆。昨天,中美日(参数丨图片)内瓦的联合声明,公开确认了东方大国的经济超级大国地位。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即使过去4个月全球贸易如此不确定,也实现了汽车出口接近2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64万辆,50%的同比增长。国内市场看,前4个月,中国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目前还没有看到国外品牌汽车的有效抵抗,在稳外资的背景下,接下来需要破解的问题,是如何让外国品牌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活下去。外国品牌汽车公司活不下去,不利于营造良性市场竞争环境,更不利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过去10年的新能源化、智能化、低碳化,到了今天这个时间点,最需要从战略上解决的问题,是产业国际化。从产品层面看,最需要重视的市场机会,是陆空一体的飞行汽车。我们有定义全球飞行汽车的机会,一如我们今天有定义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会。
翻看我2015年在这个公众号里撰写的文章,不难理解10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什么阶段。如果把低空经济缩小到低空产业这个层面,当下的低空经济,就处于10年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阶段。有朋友问,普通人该如何参与低空经济。同样的道理,如果让你回到2015年,你该如何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呢?
参考2015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当时靠政府补贴催生的2B产品和企业,最终都烟消云散,反而是面向市场需求的那些企业活得很好。目前参与低空经济的各方,显然都需要借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教训,既然有个10万亿的市场,就要选择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急功近利去做有补贴的事情。至于顶层设计应该怎么干,那不是企业需要操心的事情,作为创业者,难道不就是无论政策环境如何,都能活到市场规律发挥作用的那一刻吗。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亲身经历者,2015年我就在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如何做,但直到今天,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究竟应该怎么搞,也没有形成有普遍意义的商业模式。对于各地按照民航、通航经验布局的低空经济,强调先载物后载人……,这些经验哪些可行,哪些纯属拍脑袋想象,等到小鹏汇天明年交付几千辆飞行汽车就知道答案了。在新能源汽车的2015年,有多少关于产业的想象,最终都没有实现,比如插电混合动力会占据半壁江山,直到今天也没有成为现实。
很多没搞过汽车产业的低空经济专家会想当然认为,无人机送货、巡检、送病人、消防灭火等商用需求就能够支撑万亿产业。对汽车产业而言,目前国内每年3000万辆汽车产销,商用车才不到400万辆,而且利润微薄,过度惨烈。如果大家平时开车,不难发现,大货车连高速公路路费都想省,免费的国道省道堵车了……难道低空经济的商用航空器,会有不同的经济规律吗?
参考新能源汽车的2015年,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低空经济的发展,得看载人航空器,得看私人购买飞行汽车的商业化落地进展。如果说当下围绕地空经济的想象空间在哪里,我认为必然是飞行汽车,根本没有之一。至于有人认为短期不可能载人,就如同2015年的时候,根本没有人会相信2025年的新能源新车市场占有率会超过50%。如果提前预测到这个结果,哪有蔚小理的今天。。。创新,从来不是按照专家学者的推测,参考相近产业的历史发展规律,远比凭空想象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