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参观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云冈石窟。 朱兴鑫 摄

中国日报网大同电(记者 朱兴鑫) 5月11日,来自中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山西省大同市,在2025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上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性传承等议题展开讨论。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而深厚的石窟寺资源。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拥有45座洞窟和5.1万尊造像,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王振华表示,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文物保护新材料的研究应用,到数字化保护的积极探索,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文物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

五年来,云冈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通过多学科、多角度的挖掘,云冈文化艺术内涵得到了更全面的展现,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然而,他指出,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石窟本体的风化侵蚀等自然损坏问题依然存在,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5月11日,参加2025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的中外嘉宾合影留念。 朱兴鑫 摄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着重介绍了云冈学建设五年成果,包括完成了云冈石窟东部窟区与西部窟区的洞窟保养维护,进行云冈石窟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沟洞窟危岩体抢险加固、罗汉堂彩塑壁画保护、云冈石窟第1至3窟危岩体加固及防排水等保护项目。

杭侃补充说:“云冈研究院已完成三分之二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其中第13窟数字化重建与三维信息系统构建项目,突破了国内大型单体高浮雕石窟寺的整体洞窟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难题。”

来自意大利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魏正中(Vignato Giuseppe)表示,中国应该在石窟寺研究方面进行长期国际合作。

“建立核心考古材料的专业翻译新机制,并推出中国佛教石窟的英文数字平台,以促进全球学术交流。”他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