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在这场战争中,一个令人疑惑的现象是,明明当时新中国兵力雄厚,却让新兵走上了战场。这一决策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呢?



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极为不利。中国不仅面临着越南的挑衅,还有苏联在一旁虎视眈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中苏边境线上布置了重兵力,对中国北部国防形势造成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最精锐的甲种师大多集中在了北部省份。因为一旦苏军入侵,部署在北部的甲种师需要承担为国家争取时间的重任,而乙种师很难胜任这样的任务。

甲种师与乙种师有着明显的区别。正常情况下,甲种师兵力达 1.2 万人,配备步兵团、坦克团、炮兵团和导弹分队;乙种师部队人数在 7000 人左右,只有炮兵团和步兵团。虽然都属师级部队,但实力相差巨大。1979 年西南各军所能调用的主要是乙种师部队,于是解放军不得不进行大规模扩军,每个师至少扩张到一万人左右,这就使得许多新兵走上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



除了乙种师扩征的原因外,这一决策也体现了邓小平的主张。让新兵接受实战训练,增加他们的作战经验,因为当时解放军确实到了需要进行实战磨练的时候。自 1962 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后,解放军已有近 20 年没有参加大规模战斗。和平虽好,但中国要在和平中崛起,就必须保证解放军的战斗力不会滑坡。历史已经证明,失去国防能力的大国,必将被其他国家分割。所以,1979 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是一次解放军的大练兵。

邓小平作为身经百战的将领,深知即使越南整体实力不及中国,但战场上仍存在意外。因此,在对乙种师进行扩编时,还从北部的甲种师中抽调出一部分老兵,成为西南部队中的骨架。这些老兵担任班级和连级的指战员,负责对新兵进行实战训练。经过一番训练后,对越反击战开始时,西南各军区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提升。许多乙种师部队规模达到万人以上,且保留着四成左右的老兵,他们依旧是部队的核心力量。新兵在老兵的训练下,上战场后基本都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让人欣慰的是,这些临时扩招的新兵作战素质值得赞扬。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果就可以看出,我军一共出动了 29 个师,其中有 21 个都是经过扩编的乙种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将有着 20 年作战经验的越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扩编前,我军对新兵进行了作战素质水平评估,结果让人放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开展义务教育,青少年文化水平大幅提高,文盲率显著降低。建国前,我国文盲率高达 70%,经过二十年的教育发展,文盲率不足 2%。这些被扩招的新兵基本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他们能取得后来的成果,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决策,我们可以插入一个历史案例。在古代,一些国家在面临重大战争时,也会征召新兵参战,并让有经验的老兵带领训练。例如,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就曾大规模征召新兵,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实战磨练,使这些新兵迅速成长为强大的战斗力。同样,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让新兵参战并在老兵的带领下进行实战训练,也是为了提升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