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这个时候,"老师劝孩子别中考"的话题都会冲上热搜。

最近南阳有位家长就收到学校发来的"自愿放弃中考申请书",上网求助时网友一针见血:被劝退的八成是老师认定考不上普高的孩子。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中考就像筛子,一半人掉进普高的筐,另一半滑入职高的网。而职高生的终点站,往往是流水线上永不熄灭的白炽灯。



说到流水线,2016年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里那些年轻的面孔让人揪心。有个叫杨鹏的小伙子在车间割破手掌,鲜血滴在传送带上变成暗褐色。他只能贴个创可贴继续干活,毕竟流水线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三年下来,他手上的疤痕比掌纹还密,下班时累得饭碗都端不稳。最扎心的是他谈起恋爱:"前女友父母嫌我工厂太远,现在这个女朋友也是线上工友。"他们最大的浪漫,是分吃十五块的木桶饭时多夹块肉给对方。



厂妹杨玉金的遭遇更让人心酸。她焊接时总被火星烫得满手水泡,却笑着说要攒钱给老家盖房。可当记者问起建房预算时,这个倔姑娘突然崩溃大哭——谁都知道,流水线工资永远追不上建材涨价的速度。纪录片里还有辍学少年炫耀"厂里好玩得很",有沉迷网游的男孩说"先混一年再说",这群本该鲜活的年轻人,眼里全是对未来的麻木。



但总有人在绝境中抓住机会改写命运。华为"天才少女"姚婷初中时也是吊车尾,直到有天父亲不再骂她,只是叹气:"你的人生自己选吧。"这话像盆冷水浇醒了她。高中三年她成了教室幽灵,永远最早来最晚走,连寒暑假都泡在学校。后来考上华科博士,入选华为天才少年拿下156万年薪。她说:"学习是给自己的未来投资,跟别人没关系。"



看着这些故事,就像目睹人生的分水岭。有人觉得读书苦,可流水线上的青春更苦——那种看不到头的重复劳作,会慢慢吸走人的精气神。就像作家说的:"假装躺平的人,最后都成了井底之蛙。"距离中考还剩五十天,想跟所有孩子说:允许你做不到了不起,但不能允许还没拼过就说放弃。

现在每道做错的题,都是未来少走的弯路;每个熬夜啃书的晚上,都在为明天积攒光芒。

别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好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