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鱼也太猛了吧!白条鱼都被吓疯了!”

2025年5月6日,IP显示为湖北宜昌的博主@雪浪飞虹在葛洲坝拍下了一段令人震撼的视频:几条体长近1米、目测重达50斤左右的巨型鱤鱼正在水中横冲直撞,所到之处白条鱼群疯狂逃窜,其中不少白条鱼更是直接跃出了水面。



视频一发出,评论区瞬间炸了锅,有人高呼“禁渔效果牛啊”,也有人担忧“鱤鱼吃光小鱼咋办”,还有人跃跃欲试:“能不能把鱤鱼捞一点上来,给其他鱼腾点活路?”



鱤鱼,江湖人称“水老虎”,是长江生态链的顶级猎手。它们从幼年时期就展现出“杀手本能”,出生仅一周的鱤鱼苗就会吞食其他鱼类的卵,成年后更是每天要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三分之一的猎物。

一条50斤的鱤鱼,一年能吞下数百近千斤小鱼,捕食时甚至能撞碎渔网。这种凶悍的习性,让它们成了长江禁渔后最受争议的“明星物种”。



但鲜为人知的是,鱤鱼本身就是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只是在长江十年禁渔之前的那么一段时间,鱤鱼和其他鱼类一样,面临着种群繁殖困难的窘境,以至于现在一直有人误以为鱤鱼是外来物种。

上世纪50年代,长江中随处可见体长两米的鱤鱼群,它们与白鲟、中华鲟共同构成“金字塔”式的生态链。然而,随着过度捕捞和水质恶化,鱤鱼一度濒临绝迹。

直到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它们的数量才以每年15%的速度恢复,如今在葛洲坝等水域重现的巨型个体,恰恰是长江生态复苏的“硬核证据”。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的第五个年头,整个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如今更是有网友表示长江中上游是鳡鱼的天下,中下游是大口鲶。这几年,鳡鱼和鲶鱼越钓越大了。

水里的鱼究竟有没有变多,问问钓鱼人就知道了,毕竟长期待在水边,水里的鱼多了,自然也就能多钓点,如果水里的鱼变少了,想要钓多也不现实。如今有网友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他也是有了相关的垂钓经历。



也有人对此忧心忡忡,因为鱤鱼吃鱼太厉害了,尤其是那种体型已经达到了50斤以上的鱤鱼,在长江里几乎找不到敌手,更是有人提出贵州草海曾因鱼类过度繁殖导致水草锐减,最终引发生态崩溃。



长江与封闭的草海不同:它的流动性让鱼类分布更均衡,江豚、寄生虫等“隐形防线”也在默默调控鱤鱼数量。2024年洞庭湖的监测就显示,幼年鱤鱼因感染锚头鳋死亡率高达12%,成年个体则被江豚精准“狙击”体长20厘米以下的幼鱼。

鱤鱼群的活跃间接拉动了生态红利,它们驱赶小型鱼类扩散基因、抑制藻类暴发,甚至吸引候鸟重建水陆生态网。中科院专家直言:“如果长江连鱤鱼都养不活,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2017年至2020年,长江监测到的土著鱼类仅308种,白鲟宣告灭绝,江豚不足千头。而禁渔五年后,这个数字跃升至344种,长江鲟、胭脂鱼等濒危物种频频现身,江豚数量增长23%。

在重庆万州,科研人员甚至拍到了消失30年的长江鲟;南京市民的手机里,江豚嬉戏的视频成了朋友圈“爆款”。

葛洲坝下游60公里的全面禁钓区,更是成了鱼类“避难所”。2024年声呐监测显示,这里的鱼群密度比禁渔前增加3倍,白条鱼等饵料鱼的数量足以支撑鱤鱼种群。

这种繁荣,本质上是一场“生态债”的偿还,上世纪90年代,长江四大家鱼卵苗量暴跌90%,如今终于恢复到6.2倍。



长江禁渔的初衷,是归还生态系统的自主权。鱤鱼的凶猛、白条鱼的脆弱、江豚的精准捕食,本就是自然界的原始法则。正如湖北宜昌水产专家所说:“我们总想当上帝调控一切,却忘了长江自己就是最精密的生态工程师。”

那些看似“泛滥”的鱤鱼群,实则是长江重生的宣言,它不需要人类定义的“平衡”,只需要一场不被割裂的生命狂欢。

结语下次当你看到鱤鱼群在葛洲坝掀起浪花,不妨放下“非黑即白”的焦虑。这翻滚的江水中,既有顶级猎手的野性,也有白条鱼群的生机,更有江豚跃出水面时的灵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