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被誉为中国侨都,承载着海内外众多华侨华人的深厚情感。而侨批,这一独特的存在,宛如一条坚韧的丝线,跨越重洋,将海外游子与家乡紧紧相连,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牵挂。
故事回溯到 19 世纪末的一个晨曦微露的清晨,南洋的码头边,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一艘即将起航的轮船正准备驶向远方——江门。一位南洋华侨怀揣着对家中老母的深深思念,小心翼翼地将一封薄薄的信纸递给信使。信里,除了饱含深情的文字,还夹着几块带着体温的银元。
这看似普通的信件,便是侨批——它不仅仅是一封家书,更是承载着全家生活希望的汇款单。在那个年代,在江门五邑这片孕育了无数侨民的土地上,这样的场景如同电影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演着。1914年,中国银行江门分号成立,它宛如一座港湾,静静等待着那些漂洋过海而来的信任靠岸。
时光流转,来到了那段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抗战岁月。在中国银行江门分行,有一名与中行共成长的员工谭启明,他用坚守与担当,照亮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侨批背后的诚信之路。
谭启明,1922年出生在台山的一个普通家庭,1942年加入中国银行,开始了他与侨汇业务的缘分。在抗战时期谭启明曾随江门中行长途跋涉辗转至广西桂平等地。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头顶是变幻莫测的天空,脚下是崎岖难行的道路。大自然的恶劣环境考验着他们的身体极限,随时可能出现的袭击更是让他们神经紧绷。
然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谭启明和他的同事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守护存款账簿和印章。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物件,实则承载着侨眷们生活的全部希望,是海外华侨对故乡那份沉甸甸信任的象征。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侨批业务因战乱被迫中断,大量侨汇积压如山,侨眷们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谭启明等人从未放弃,他们用生命守护着每一笔资金的记录。这份对职责的执着坚守,不仅仅是对侨乡同胞的庄重承诺,更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朴素而又深刻的征信精神的生动体现。在那个尚未建立现代信用体系的年代,中国银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捍卫了侨汇的信誉,守护住了华侨与故乡之间至关重要的经济命脉。
1945年抗战胜利后,江门中行迅速复业,谭启明和同事们第一时间投入到积压侨汇的处理工作中。据介绍,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3万多笔侨汇的清算与发放。这不仅让侨眷们及时拿回了久盼的资金,也让中国银行的信誉在战后得到了群众的进一步认可。作为侨汇业务的核心机构,中行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各地进口外汇结汇的主要银行,业务遍布全国,展现了其深厚的爱国传统与社会责任感。
谭启明的故事,是江门侨批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银行在艰难岁月中砥砺前行的见证。从抗战时期守护账簿的坚定身影,到战后迅速恢复侨汇业务的雷厉风行,中国银行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征信的本质——以信任为基石,以责任为保障。
时光悠悠,百年转瞬即逝。如今,当我们回看陈列着的侨批,仿佛穿越时空的使者,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透过它们,我们似乎能看到当年中行员工手持账簿,一丝不苟核对每一笔汇款的专注神情。
从遥远旧金山到美丽的五邑,从一封信到一袋米,江门中行用自己的信誉,将海外的辛苦钱化作故乡温馨的炊烟袅袅升起。侨批不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一份承诺、一份信赖。这种信赖,正是后来征信体系的雏形——用诚信串起人与人、人与银行之间的纽带。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征信体系如同一张无形却强大的网,悄然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如今,从贷款买房开启幸福生活,到刷卡消费享受便捷服务,你的每一次按时还款、每一笔交易记录,都被精准地记录在这张“信用身份证”上。而江门中行,也早已不再只是简单传递侨批的“邮差”。它成为了征信时代的“导航员”,“点亮征信地图”,帮助客户在信用这张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征信赋能,诚信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