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呢?”:理论之后的阅读、批评与再出发
●活动时间
2025年5月13日(周二) 19:00-20:00
●嘉宾
周敏(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主讲人
周敏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全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英语言文化比较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艺理论分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世界文学与文艺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文化理论、加勒比文学、英美文学。
活动简介
本报告围绕《理论之后的阅读》一书展开,聚焦当代文学批评在“后理论时代”的处境与可能性。作者瓦伦丁•坎宁按教授以“然后呢?”这一带有哲学意味的疑问句贯穿全书,回应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繁荣与转向——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到后殖民、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路径的扩张与交锋。作者既不为理论“唱赞歌”,也不加入“怨声载道的合唱队”,而是试图辨析在这些理论资源日益制度化、程式化、甚至“泛化”的今天,阅读本身应如何被重新思考:它不是理论的对立面,而是理论之后、理论之内的深度行动。作为译者,报告从三个角度展开反思:一是“理论之后”是否真的是终点;二是“阅读”是否可能回归日常而不流于庸常;三是批评是否还可能拥有介入现实的伦理力量。报告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不是理论的终结,而是“如何带着理论的幽灵继续阅读”,并在重返文本、回望他者的过程中,重启理解世界的感官与想象。
相关图书
《理论之后的阅读》
《理论之后的阅读》深入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类理论带给文学阅读的益处与限制。一方面,解构主义、性别研究、后殖民主义等,为照见文学文本中以往不易被察觉的角落提供了崭新的角度;另一方面,这些理论为读者提供了现成的套板反应,使文学阅读陷入目的狭隘的怀疑阐释学,从而让文学阅读丧失其应有的人文价值。坎宁安认为,文学阅读应如触摸般细腻,唯有尊重文本与作者,才有可能实现文学阅读丰富情感与提升道德的重要意义。
收看方式
主办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协办方
北大博雅讲坛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