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
前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虽然国内局面迎来了新的变化,但此时的国内环境依旧非常严峻,那时的蒋介石一直都在谋划着如何回到大陆,而美国在国际上并不承认新中国,甚至开始封锁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投身社会主义阵营。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美国参与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损失惨重,反观苏联,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已经逐渐赶超美国,威胁到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因此,美国开始试图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
(一)尼克松访华之前的中美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并没有选择立即和中国建交。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支持中国,但由于中国成立之后一直与苏联走得太近,意识形态也倾向于苏联,因此中国作为苏联的敌人,美国并不会帮助中国,甚至,美国认为,与其鼓励中国强大还不如保持中国的弱势。
中美关系跌宕起伏,从1949年到1969年可以视作是中美关系的第一个阶段,此时,中美关系还处于动荡阶段。
再加上朝鲜战争的爆发更是给中美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美国向韩国伸出了援手,派出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毛主席应金日成的请求,派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向美军发起了大规模的战斗。
朝鲜战争胜利
朝鲜一战,表面上看是朝鲜半岛上的南、北双方的民族内战,其实际上却是美国与中国、苏联的一场国际战争。
但令美国万万没想到的是,朝鲜战争的艰苦程度远超他们的想象,他们不敢想象,一个刚刚从战争废墟中走出来的新中国竟然有着如此的爆发力。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在朝鲜人民军的并肩作战下,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而美军也开始明白在这里不仅占不到半点好处,甚至还可能颜面尽失。
朝鲜停战签字仪式
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代表开始与中朝方面进行停战谈判,经过数次谈判,双方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正式宣告结束。
对于美国来说,朝鲜战争对美国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美国作为这场战争的主要参战方在战争中丢尽了脸面,朝鲜战争的失败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失败,而打败他们的却是一个被他们瞧不起的一个刚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国家。
这场战争不仅使得美国的威望大幅度下降,自己的实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正是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得美国不得不开始审视自己,开始改变全球的战略布局。
虽然美国领导人在战后表示,美国并没有输,实际上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为它遏制了共产主义的发展。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却败给了一个极为落后的中国。站在巅峰的美国头一次尝到了挫败的滋味。
蒋介石接待艾森豪威尔
朝鲜停战后,美国开始对中国打击报复,对中国实施了严厉的禁运和制裁政策,在国际上开始孤立中国。艾森豪威尔甚至和蒋介石商议反攻大陆,他们还与台湾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并且还在台湾派了军队。
对此,中国自然也不会选择忍耐,开始与一些共产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驱逐了生活在大陆的美国入侵者。在此期间,中美关系一直处于僵化期。不过,在此期间,中美双方也有来往。
中美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55年,越南战争爆发,这也间接促进了中美关系的破冰。而对于改善中美关系,美国民众支持的占53%,反对的则占32%。到了1966年,约翰逊总统呼吁中美应该进行合作而不是敌意,而这一举动被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称之为“遏制而不孤立”。
(二)尼克松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1969年到1989年,是中美关系演变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美开始了经贸和人文交往的谈判。在1971年的一场世乒赛上所发生的一件事,直接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美国选手科恩在慌乱中坐错了车,而他所坐错的车正是中国代表团的车,面临如此尴尬的状况,中国运动员机智地化解了尴尬,科恩不仅受到了热情对待,还收到了一块杭州织锦作为临别礼物。
1971年的“乒乓外交”
此时,中国领导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与此同时展开了“小球带大球”的外交活动,就在比赛的最后一天,中国邀请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而这也为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们不由地佩服中国领导人的智慧,一场小小的意外竟改变了当时的整个世界格局。
1969年尼克松上台,就任总统后,尼克松首先想的两个问题就是,做一些什么事情能够让自己名垂青史,怎么才能连任下届总统。出于这样的想法,尼克松认为他应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中国主动示好,支持中国能够为他赢得民意,有助于他的连任。
尼克松
从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中苏关系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尼克松看到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时机。在这之后,尼克松多次向中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为此,他还专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
在《尼克松回忆录》里,他写道:“1969年这一年,中国人没有理睬我们几次在低水平上发出的重要信号。到了1970年,我们才着手认真寻求开始对话的途径,看看能够产生什么结果。”
为了表示寻求关系改善的诚意,美国专门出台了一些措施,例如,放宽官员来我国旅行限制,放宽贸易管制等措施。
尼克松与基辛格
对于美国对柬埔寨的军事行动,我国表示强烈抗议,为此,尼克松为了缓和关系,于1970年6月,在中国的抗议之下选择从柬埔寨撤军。而在十月份,尼克松在《时代》杂志上公开表明:自己死之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到中国,如果他去不了,就让孩子代他去。
1970年10月份,尼克松会见了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主动向叶海亚·汗提出,希望能够通过他改善中美关系,对此,叶海亚·汗表示愿意相助,随后,他亲自去到中国向周恩来传达了尼克松的这一想法。
如果中国同意会谈,那么他将会派基辛格前往。对于中国方面的意愿,他很迫切。那么,尼克松为什么这么着急呢?主要就是因为,当时中苏已经开始在进行边界谈判了,他想赶在中苏关系缓和之前完成与中国的建交。不过,尼克松与中国示好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制衡苏联。
基辛格著作《世界秩序》
在基辛格的《世界秩序》一书中,也明确地评价了尼克松当时的想法:“尼克松尽管是一位坚定的反共产主义者,但他认定,地缘政治平衡的迫切性超过了意识形态纯洁性的需要,这一认识与他的中国同行不谋而合。”
所以,寻求与中国的谈判,对于尼克松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三)尼克松第一次访华
在尼克松的再三努力之下,周恩来将口信带给了巴基斯坦驻美大使,随后转达给了基辛格。不久,基辛格就开始准备访华的相关事宜。1971年7月9日,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开始了他的访华之旅,由于美国的一些反对派,尼克松对此事完全保密。
选择让基辛格前去探路,主要是因为如果尼克松贸然前去,双方的意见没有达成一致,那么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他认为还是派基辛格前去探探口风比较好。
基辛格访华
为了访华之旅的顺利进行,尼克松起草了代号为“波罗”的行动计划,而这一计划只有尼克松和基辛格知道。经过严密的安排,基辛格秘密来到了北京,当他们来到下榻的酒店,基辛格的随从看到了一份报纸,便向周恩来询问这是什么意思,周总理一看这报纸上写着“打倒美帝野心狼”,心中咯噔了一下。
这份报纸被放在他们的酒店,而且放置的地方十分明显,因此基辛格一行人以为中国不欢迎他们,甚至还猜测会对他们动手,所以他们很是紧张。对此,周恩来笑了笑,便说道:“这只是一个口号而已,你们不也是天天喊着消灭我们吗?”便 让他们不必那么紧张。
基辛格
在北京的两天时间内,基辛格与周总理会谈了17个小时,最后一致决定在同一时间发布一则公告。这则公告对于中美两国来说意义非凡,而这也增强了尼克松访华的信心。
基辛格第二次访华之后,尼克松终于开始有了面见毛主席的打算。随后,尼克松便开始在电视上公开表示自己将会访华,消息一经发出,瞬间轰动了全世界。
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尼克松还临时补课,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资料,甚至他还主动请教基辛格该怎样和毛主席交谈。对此,基辛格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由于双方的个人经验、哲学体系、世界观和个性差异很大,所以他建议尼克松不要讲一些抽象的和平,要讲一些有实用性的和平。
周总理与周恩来握手
1972年2月21号中午,尼克松乘“空军1号”飞到北京机场,尼克松带着夫人率先走下悬梯,周总理前来接机,两人一见面,尼克松主动伸出手向周总理示好,就这样,两只手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也意味着中美关系破冰的开始。
后来,在尼克松的回忆录中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当天下午,毛主席就在中南海与尼克松见了面。当时的毛主席已经重病缠身,一直都在卧床休息,但这是国事访问,毛主席也很看重这次访问。当天,毛主席就早早起来收拾准备,工作人员为了让他看起来精神一些,还专门为他修剪了头发。原本,毛主席的接见活动一般都是在会客厅举行,但由于主席行动不便,于是,便在主席的房间中接见了尼克松。
尼克松面见周恩来
当尼克松进入主席的房间之后,一眼看到的是毛主席书架上满满当当的书籍资料,接着,他看到毛主席穿着破旧的藏青色外套,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之下,毛主席颤颤巍巍地站起身,与尼克松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对此,尼克松激动地说道:“这是一次中美双方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接下来,两人便开始了交谈,在此次交谈过程中,两人聊得十分投机,气氛也很是轻松愉快。
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
尼克松主动向毛主席提问,关于蒋介石对中共的称呼是怎么看的?对此,毛主席笑吟吟地说道:“我也叫他们土匪。”随后,两人便哈哈大笑。而就在两人聊得尽兴时,旁边却响起了嘟嘟的声音,一位美国外交官将窃听设备偷偷地放在了口袋中。
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设备在现场突然失灵发出了声响,他想着赶紧偷偷关掉,却怎么都关不掉,在这样尴尬的情况之下,他不得不主动拿出来,当着大伙的面将设备关掉。见此情景,尼克松有些惊慌失措。但好在毛主席并没有说什么,当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和尼克松交谈。
在会谈中,毛主席告诉尼克松,他只谈哲学问题,而那些具体的问题要和周总理谈。
原本,此次会谈的时间定为15分钟,但没想到,素未谋面的两个人却相谈甚欢,聊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会谈期间,主席侃侃而谈,语速十分缓慢,他担心自己吐字不清旁边的翻译会听不懂,所以有时候他还会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要说的关键词,甚至还配合着有力的手势。
周恩来向尼克松敬酒
第一次会谈结束之后,周总理亲自为尼克松准备了晚宴接风洗尘。在晚宴上,周恩来首先致辞表达了我国对中美关系的态度和立场,随后周总理还提出要将两只中国大熊猫赠给美国作为礼物。
由于晚宴过程是全球直播的,当时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尼克松也提出要将美国的犀牛送给中国,晚宴的气氛一度非常融洽,进餐的时候,尼克松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尊重,坚持用筷子吃饭。
尼克松用筷子吃饭
可能在这里会有人疑问,尼克松为什么会用筷子吃饭的呢?其实在来华之前,他就已经开始练习用筷子吃饭了,所以在晚宴上,用筷子吃饭并不是什么难事,这样的举动使得在场所有的人都非常惊讶。
在随后的几天中,周恩来陪同尼克松夫妇在北京参观,当他们来到八达岭长城时,尼克松很是兴奋。在尼克松访华的过程中,周总理留给他的印象是最深的,他被周总理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所折服,在访华期间,尼克松与周总理举行了四次会谈,每次大概三个小时,两人在会中讨论了关于中美之间的各种问题。
尼克松与夫人参观长城
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为期一周的访华活动宣告结束,尼克松此次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随后,双方代表在上海签署了联合公报,中美两国正式开始建交。
后来,尼克松在回忆中说道,这一次的会谈场地令他有些不悦,好歹他也是美国的总统,怎么能够将会谈地点定在卧室,他认为这样的举动不是很礼貌也不尊重他。但对此,基辛格却给出了解答,毛主席是一位很朴素的人,他身上的那条裤子已经穿了五年,上面有着大大小小的破洞。得知该情况之后,尼克松羞愧难当,心中对毛主席增添了几分崇拜。
(四)尼克松第二次访华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美国发生了一件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丑闻——水门事件。该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成为众矢之的,在美国国会上遭到了弹劾,受该事件的影响,尼克松选择在1974年8月8日选择辞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位因丑闻辞职的总统。
卸任后的尼克松心情并不好,而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中国政府发来的邮件,邀请他再次来到中国。对于中国发出的邀请,尼克松很是诧异,但他还是在1976年来到了中国。
再次来到中国,此时的他却有着不同的心境,时隔4年,没想到自己却是以不同的身份来到中国。虽然此时的尼克松已经不再是美国总统,但中国政府依旧给尼克松最高的待遇,这样他既意外又感动,不过,周恩来的去世却令他有些感伤。
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
这一次与毛主席的会面,与之前的气氛截然不同。此时的毛主席更像一位老者与他进行了深度的交流。
在交谈过程中,尼克松他有些好奇,毛主席身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他便向主席提出了一个问题,毛主席气度不凡,到底又有着怎样的特长呢?对此,毛主席莞尔一笑,“我的特长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回答,令尼克松猝不及防,他原本以为毛主席会说一些什么运动技能之类的特长,但万万没想到对方会说出这样的答案。
毛主席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看着已经蒙圈的尼克松,毛主席补充道:“这件事便是的特长,也是我一直在做并在后来也要坚持下去的事!”听闻这样的回答,尼克松不禁肃然起敬,后退了一步向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身为中国的领导人,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
尼克松被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后来,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道:“毛主席是一位严厉的长者,从里到外,只一眼就把我看了个透,就像一个同上帝一样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