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楼市又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话题。

总有人见面就问:"现在房子到底是涨还是跌?"

说实话,搁在以前,这问题还能掰扯掰扯,可如今的楼市,早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事儿了。

就像大A股里的股票,表面上5000多家公司涨涨跌跌,实际上真正能往上走的,也就那几家龙头。

现在的楼市啊,也玩起了"K型分化",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啥叫K型分化?

炒过股的朋友都门儿清。

你看美股那"七姐妹",苹果、微软这些巨头,市值占了美股总市值的近三成,剩下的几千家公司,要么原地踏步,要么跌跌不休。

楼市如今也是这副光景:少数城市像开了挂,土拍市场溢价率蹭蹭往上窜,房价跟着水涨船高。

多数城市却像被按了暂停键,房价跌了一轮又一轮,愣是看不见底。

最典型的就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这几个"楼市姐妹花",自打去年救市以来,土拍和新房市场那叫一个热闹。



杭州土地溢价率39%,上海27%,成都23%,妥妥的"地王收割机"。

新房成交更是亮眼,深圳新房成交量同比涨了83%,上海二手房成交量涨了49%,连杭州这种新房供给减少的城市,二手房也涨了50%。



再瞧瞧那些弱势城市,土地流拍是常事儿,房子挂牌半年卖不掉的比比皆是,冰火两重天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有人可能要问了,以前楼市不都是同涨同跌吗?咋突然就分化了?

这里头啊,既有经济规律的事儿,也有人性心理的事儿。

从经济层面说,城市化进程到了新阶段,人口往核心城市聚集,资源也跟着集中,自然就形成了"马太效应"。

就像老话说的,"人往高处走",年轻人都往北上广深杭跑,这些城市的房子自然不愁卖。

从人性角度看,有钱人买房讲究稀缺性,核心城市的豪宅、低密住宅,就像股市里的优质股,大家都抢着囤。

普通城市的刚需房,就跟垃圾股似的,没人愿意接盘。

你看今年五一,广州天河的保利天曜,140平以上的大平层,验资300万才能看房,3天来了2000人;上海徐汇的绿城潮鸣东方,285平起步,均价19.5万/㎡,120套房引来200组客户。



可另一边,不少城市的二手房业主,降价几十万都没人问,有的甚至急得直跺脚,这不就是现实版的"二八定律"吗?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就连同一个城市里的房子,也开始"分三六九等"了。核心区的次新二手房和高端豪宅,房价往上窜。

刚需小区的房子,价格却趴在地上起不来。就拿北京来说,朝阳公园附近的豪宅,去年涨了10%,可五环外的老破小,价格还在原地打转。

为啥会这样?

说白了,有钱人追求的是地段、品质和稀缺性,普通购房者看重的是价格和实用性。

这就好比吃饭,有钱人下馆子讲究环境和口味,愿意花大价钱;普通人在家做饭,图的是实惠和方便。需求不一样了,市场自然就分化了。

说到这儿,咱们不妨给楼市做个"价值分层"。

最顶端的,是北上深杭成的高端豪宅和低密住宅,这属于"升值线",不仅能保值,长期来看还能赚钱。

往下一层,是广州、苏州、南京这些弱一线或强二线城市的高端产品,也算"优质股",保值没问题,运气好还能小涨。

再往下,是核心城市的刚需房和一般二线城市的改善房,这就是"保值线",能不贬值就算不错了。

最底层的,是普通城市的老旧二手房和刚需小户型,妥妥的"消费品",就像买辆车,落地就贬值。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楼市分化太残酷了,普通购房者该咋办?

其实啊,认清现实比盲目跟风更重要。如果你手里有钱,想投资房产,那就盯着核心城市的优质资产,别被那些"伪学区房""伪地铁房"忽悠了。

要是刚需买房,就看自己的需求,别总想着"抄底",合适就出手。

记住,房子的价值,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城市红利的分配。跟着人口流动走,跟着资源聚集走,总不会错。

最后,我想说,楼市的K型分化,其实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大自然里的森林,总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小草,各有各的活法。

咱们普通老百姓,与其纠结房价的涨跌,不如多想想怎么提升自己,毕竟,兜里有钱了,选择自然就多了。

你说是不?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评论员,坚信 “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关注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