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的主题是35岁怎么就成了一道坎了呢?
最近几年最魔幻的职场关键词不是内卷,也不是裁员,而是35岁危机。这话听着就邪门。按理说,35岁这个年纪,应该是人生成熟、经验丰富、干劲还足的时候,可现实却是一大批35岁的职场人被整个社会像过期牛奶一样扔进垃圾桶。
什么年纪太大、学不动了,什么干活太贵了,还有公司不缺大叔,巴拉巴拉,一句话就是你太老了,公司用不起。35岁成了职场的生死线,一过线,人设崩塌,压力山大,房贷、孩子拖累,年纪轻轻就提前退休,下班如归,上班如狱。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我们对35岁的人如此敌意满满?欧美发达国家也没见搞这套啊?别说35岁,人家50多岁转行还活得挺滋润呢!
很多人爱甩锅,说什么我们人多,要是只剩5亿人,那可是雇主抢着跪求你上班。可是,老美人口也世界第三,怎没见他们35岁没人要啊?难道他们非得把人口砍到3000万,才能人人年薪百万,主宰宇宙吗?人多不是病,高比例低级劳动者才是病根。人口少了,就业岗位也少,你少掉的未必是给你抢饭吃的人,可能是养活你的客户。
那到底为什么对35岁这么不友好?其实说到底就两个问题:
一是经验没有壁垒。都35岁了,还干不过25岁小孩。中国大部分职场干的是重复性劳动、流程操作,低附加值的体力活或打字活。你35岁干的活,一个25岁的年轻人,实习3个月就能上手。那企业为啥要雇你啊?你工资高,事儿多,周末还不愿意加班。你又不是我亲爹,我为啥留你?
二是道德绑架太深,社会默认为你该扛一切。30多岁的人不是个普通职员,是家庭的顶梁柱,民族的脊梁,社会的中流砥柱。上要养父母,下要养娃,还要背房贷,扛责任,做表率。一副不扛就是不负责任的道德铁链挂你身上。
你要是单身不结婚,就是太任性;不买房,就是没担当;不上进,就是没志气;不抗压,就是不男人。于是35岁的人工资要求就高了,因为身上绑的责任实在太多。但问题是你能力没提升,要求却高了,企业凭什么买单啊?
所以这是就业问题吗?其实是产业结构低级的问题,就是我们太穷了,干的活太低端了。在中国,“劳动最光荣”这句话往往不是说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而是说那些比谁搬得多、谁汗流得快的劳动。拼的是力气,不是脑子;做的是重复,不是创造。你每天被工位支配着,任务像复制粘贴一样,干十年,也只是个有经验的老油条而已。
一个社会只做低端活,不给脑力活空间,35岁他们怎么能不危机?我们不包容异类,不接受失败,不鼓励创新,喜欢中庸,喜欢熬年头。但你想想,只有在年纪大也没法变厉害的社会,才需要靠年纪混饭吃。35岁被淘汰,不是你不够好,是你所在的社会根本没设计好让你变得更好的路径。
所以这个根上的病,还得是文化和结构来治。当一个社会高唱产业升级,但一升就有人跳出来说,那底层人可咋办啊?一边喊技术革新,一边又说AI要抢人饭碗可咋办啊?你看清楚没?我们是在跟自己打架啊!老美搞产业升级是搞释放人力和转移劳动力去干更高价值的事,而我们搞升级却是砸老李饭碗,你不道德。那你说这升级还升个屁呀,迟早退回原始社会得了,取暖全靠抖,通讯全靠吼。
所以现在年轻人都觉醒了,不婚不育保平安。那根本不是段子,是生存的智慧。有人说,现在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是因为房价高。你看看现在房价都跌成啥样了,生育率有回升吗?没有吧?那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问题在于年轻人终于意识到,用6个钱包来养一个家庭,那不是传统,是集体负债,是社会给底层上的杠杆。以前还可以靠全家联手苟着活着,现在全家都苟不动了。
于是道德强权的锁链一松,年轻人就开始集体躺平。不是不想干,而是知道干了也没用;不是不想生,而是知道生了就彻底被困死了。所以他们选择不婚不育,只为自己活着。这不是丧,这是清醒。所以不是企业在歧视,35岁是这个社会从来就没尊重过成长。
35岁危机不是某1个HR的锅,也不是企业集体发疯,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必然。当一个社会的主旋律是听话老实别出头,当所有创新都被当做不踏实,当大家都习惯性打压异类、否定脑力劳动,那你指望35岁还能有机会翻盘,那不是理想主义,是白日做梦。
所以说到底,不是你太老,是这个社会太穷。不是你废,是这系统让人废。想破局就得从根上改,改产业结构,改文化土壤,改我们对“有用”这个词的定义。否则不是35岁危机,而是30岁危机、25岁危机、大学生危机的轮番上演。而那个真正被歧视的不是年龄,而是成长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