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训练馆的镜子前,杨翰森盯着肩宽3cm的涨幅愣住了。



这是他赴美特训第7天,即将从洛杉矶飞往芝加哥参加联合试训。

一周前刚落地时,他还带着CBA联赛留下的单薄感,如今胸肌轮廓已撑紧训练服。

首日训练从挡拆顺下投篮开始,4名训练师围在篮筐下用不同角度的球考验他。折返跑时汗水浸透球衣,训练师不断喊着“NBA节奏需要更快”,这是国内训练少有的强度。



第二天的对抗训练,他和各国球员同场,爆发力训练时训练师在四个位置摆球让他即时扣篮。

体能测试那天,身高、摸高数据更新,3/4场冲刺成绩比国内体测快了0.8秒。对比更明显的是饮食和康复,每天一杯定制奶昔,训练后全套肌肉放松理疗。

这些细节让球迷想起周琦从NBA回归时的变化,对抗能力提升肉眼可见。问题随之而来:为何同样的球员,海外训练后肌肉变化更显著?



国内训练并非不努力,但系统性和针对性似乎存在差距。

杨翰森的训练计划细化到每日侧重,第三天专攻体能,第五天强化篮下脚步。抛投曾是他的短板,这次特训中训练师拆解动作,纠正手型和发力点。

有球迷发现,他的训练视频里,训练师团队分工极细,康复师和力量教练全程跟随。这种“专人专项”模式,或许正是国内青训体系欠缺的部分。

联合试训对选秀顺位至关重要,他将在这里面对NBA球探的直接考察。

数据不会说谎,体型变化背后是科学训练的支撑,更是职业态度的体现。我个人认为,这种海外特训的“肉眼可见”,折射出中国男篮与国际接轨的迫切性。

当越来越多年轻球员走出去,带回的不仅是肌肉,更是先进的训练理念。



但也要看到,并非所有球员都有这样的机会,国内训练环境的优化同样关键。杨翰森的变化是个信号,说明科学训练能带来质变,也让球迷对他的未来多了份期待。

芝加哥的试训现场,即将见证这位20岁内线的阶段性成果。

他的每一次挥汗,都是在为中国男篮的国际舞台铺路。无论最终顺位如何,这段经历都将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积累。



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让更多年轻球员获得这样的提升机会?

当个体的努力与体系的进步结合,中国男篮的崛起才更有底气。关注杨翰森的试训表现,期待他为中国球员赴美之路再添新章。每一次体型的蜕变,都是向更高水平发起的挑战,这才是体育精神的魅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