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普遍认知里,癌症就是一张“死亡通知书”。
尤其到了晚期,仿佛医生一句话,就决定了你的归期。

“最多三个月。”
这是凌志军在2007年躺在病床上,医生冷静地对他说的一句话。

可是他活下来了。
不仅活下来了,还活得比很多人健康、有劲,5年后体内癌细胞趋于稳定,如今依然活跃在公众视野中。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五年里,他一次化疗都没做过。

他是怎么做到的?



从工作狂到癌症晚期

凌志军这个名字,也许你听起来不那么熟。但提起他写的书,《变化》、《中国机会》、《世界因你不同》,那可是畅销书榜上的常客。

作为人民日报资深编辑、知名作家,他是典型的“时代记录者”。
但在这些光环背后,是常年透支的身体。

凌晨两点,还在办公室敲着键盘。咖啡一杯接一杯,饭点也经常跳过。
凌志军不是不知道身体出问题了:脸色差、胃口变差、排便不规律……但他以为就是“太累了”。

直到2007年初的一天,他在办公室突然晕倒。

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一通检查下来,结果如一盆冷水当头泼下:
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转移。

医生的判断冷冰冰:“你最多还有三个月。”

他躺在病床上看着天花板,脑子一片空白。



医生给出的方案是:马上手术,术后化疗。尽管不能根治,起码能延长生命。

他答应了手术。术后,医生建议立即开始化疗。

但凌志军拒绝了。

理由很简单也很沉重——他看过父亲接受化疗的全过程

父亲在多年前同样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当时全家人都劝他接受化疗,以为这样可以多活几年。
结果是:痛苦,没有奇迹。

第一次化疗后,父亲开始呕吐、脱发、虚弱不堪;第二次之后就几乎卧床不起。
他本想为家人多争取时间,但没撑多久,便在痛苦中离开了。

那不是在治疗,那是在耗命。”凌志军说。

所以这一次,轮到自己时,他想换一种活法。他说:

“我不想死在化疗里,我宁愿活得像样一点。”



回归生活:用最普通的方式,做最极端的事

拒绝化疗后,医生甚至不愿意再多说什么,只留下建议和不多的复查安排。

“该干嘛干嘛吧,可能最后的日子了。”

但凌志军没有躺下。

他做了三件事,看似简单,却坚持了整整五年:

过去他是彻夜工作的“笔杆子”,现在成了早睡早起的“健康博主”。

早晨6点起床,公园散步;
早餐吃粥、水果;
中餐七分饱,晚餐清淡;
戒烟戒酒,咖啡也不碰了;
每天坚持午睡;
睡前不看屏幕,听轻音乐助眠。

这些看似“老年人养生”一样的生活,对他来说是一次彻底的重塑。



刚开始只是散步,后来加入了太极、慢跑、伸展训练。

“运动不是为了锻炼肌肉,而是把身体激活。”他说。

科学研究也表明:适度运动能改善免疫系统,对癌症患者恢复有显著帮助。

精神上的压抑,往往是癌症最大的“助攻”。

活一天,就要活得像自己。”凌志军说。

他开始带着家人四处旅游:云南、海南、西藏……不是“打卡”,而是“慢走慢看”。
他还继续写作,记录自己的状态和思考,这后来成了他的书——《命运:我的抗癌日记》。

写作对他来说,是排解、也是治疗。他说:

“写出来,病就轻了一半。”



三年后复查:医生的震惊,来自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的结果

时间过得比他想象得快,也活得比医生预估的久。

2008年,他去复查,肿瘤没变大,转移迹象没有加重。
2009年,再查:指标基本稳定,身体状态良好。2012年,医生首次使用了“趋于良性”这个词。

一位被判三个月“死刑”的人,就这样一步步地“活了回来”。

医生说不出为什么,凌志军却早有答案:

“不是我战胜了癌症,而是我选择了跟它相处。”

很多人看到凌志军的故事,会觉得他是个“奇迹”。

但他反复强调:“我不是奇迹,是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他并不鼓励所有癌症患者拒绝化疗。但他想提醒大家几个现实:

化疗不是唯一出路,也不是万能钥匙

化疗确实是很多癌症治疗的标准流程,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特别是在晚期、身体基础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化疗带来的“伤害”可能大于“收益”。

在医学界也早有争议。例如2015年《JAMA Oncology》的一项研究就发现,部分末期癌症患者接受化疗,并未延长生命,反而生活质量下降。

心态不是虚的,它真能影响病情

哈佛医学院、斯坦福大学都曾发表研究,显示积极情绪能改善免疫系统状态,帮助身体对抗疾病。

“心态崩了,病也就跟着垮了。”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有数据支撑的事实。

健康生活不是“康复后”的选择,而是“抗癌中的治疗”

饮食、作息、运动、情绪……这些你以为是“辅助手段”的东西,其实是你身体修复自身的底层逻辑



《命运:我的抗癌日记》这本书,从一开始只是他为自己写的日记。
后来,他决定出版,是因为太多人在问:“你到底是怎么活过来的?”

他在书里没讲玄学,也没讲神药。

他说:“就是老老实实过日子。

他说,治病靠医生,养命靠自己。

我们不能否认,很多癌症患者必须依赖化疗、靶向药,甚至需要更激进的方案才能活下去。

但凌志军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现实:

真正决定“能不能活下来”的,并不只是医疗手段,还有我们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他说:“活着,不是躲避死亡,而是认真地活。”

癌症不是一定会输。
就像他说的:

“哪怕生命只剩三个月,也要把这三个月活得有滋有味。”

或许这,就是“抗癌第一人”给我们最真实、最朴素的启发。

参考资料:

凌志军,《命运:我的抗癌日记》,中信出版社,2013

人民网专访:《凌志军:我与癌症五年相处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