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迁与新沂之间,有一条河荡,我们叫沂河荡。西起骆马湖嶂山闸,途经徐州、宿迁、连云港三市的新沂、宿豫、沭阳、灌南、灌云五县(市),东至堆沟、燕尾二港,与灌河会合后并港出海。河荡宽约2千米,全长146千米。河荡既是骆马湖的排洪出路,又是沂沭泗流域洪水两大出海通道之一,还是相机分泄淮河洪水,增加淮河入海出路的一条分洪道,直接关系到骆马湖周边、沂南、沂北耕地和人民生命财产以及陇海铁路、连云港市区的防洪安全。对江苏的工农业生产,特别是淮北地区防洪保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沂河荡蜿蜒流淌,宛如一条饱经沧桑的丝带,串联起两岸百姓的生活记忆。时光流转,这条承载着排洪重任的大河荡,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党和政府心系人民、守护民生的生动见证。
往昔的沂河荡,是两岸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在没有建嶂山闸、加高堤防之前,山东沂蒙山排入微山湖的水肆意下泄,经过骆马湖,沂河荡就遭了殃,洪水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与杂物,漫过河岸,无情地吞噬着两岸的农田。那一片片即将成熟的庄稼,在洪水的肆虐下,瞬间化为乌有,农民们一年的辛勤劳作付诸东流。更为痛心的是,凶猛的洪水还常常夺走无辜百姓的生命,好多家庭支离破碎,哭声在河畔回荡。面对汹涌的洪水,人们只能无奈地叹息,在恐惧与无助中祈求平安。
然而,党和政府始终将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为了彻底解决沂河荡的水患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党和政府果断决策,于1959年10月开工建嶂山闸。这样,可以拦截来水,形成一定的蓄水量,根据下游用水需求和河道水位变化,通过控制闸门开度,精准调节下泄流量,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有效管理。通过有计划地放水,将蓄水引入灌溉渠道,能够满足大面积农田的灌溉需求,确保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水分供应,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嶂山以东的所有农田灌溉都是嶂山闸调节的水源。嶂山闸还作为重要的防洪工程设施,能够根据洪水来量和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及时开闸泄洪,将洪水安全下泄到下游河道或分洪区,减轻洪水对上游地区的淹没压力,保护沿岸城市、乡村、农田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削减洪峰流量,调节洪水过程,降低洪水对流域的危害程度。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嶂山闸于1961年4月竣工,成为江苏省第二大闸。
除此以外,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沂河荡的堤坝进行加高加固。从1965年到1973年,经过九年施工完成了沂河荡续建工程。1978年大旱后,堤身又普遍裂缝,因此1983至1988年又按安全行洪6000立方米每秒、强迫行洪7000立方米每秒的标准进行了加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上游防洪标准的提高,1993年10月,国务院批准沂沭泗流域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复工,并按防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的工程规模实施,要求新沂河按7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标准行洪。1994年起,开始按20年一遇行洪7000立方米每秒标准进行加固,该期工程主要对沿线问题突出的病险涵闸、险工等进行加固治理。
无数建设者们怀着对人民的深情,日夜奋战在施工一线。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风吹日晒,用汗水和智慧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随着工程的完工,曾经桀骜不驯的洪水终于被驯服,如今在坚固的堤坝约束下,变得温顺而有序。当再次迎来排洪期,百姓们不再担惊受怕,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如今的沂河荡,早已旧貌换新颜。两岸堤坝上繁花似锦,鸟语花香,树木葱茏。成了人们旅游的观光带。268省道和新扬高速如两条巨龙,横跨沂河荡两岸。宽阔平坦的道路,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两岸的交通条件,更为两岸人民的经济往来架起了便捷的桥梁。过去,两岸百姓交流不便,物资运输困难,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而现在,车辆在桥上川流不息,农产品、工业产品得以快速流通,商贸活动日益繁荣。周边的企业:祥盛集团、赛得利、安瑞森、旭派、禾友、新亚强、牧原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两岸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站在沂河荡畔,望着眼前宽阔的河面、坚固的堤坝和穿梭的车辆,心中感慨万千。从古至今,沂河荡的变化不仅是自然景观和基础设施的改变,更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有力体现。它见证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关怀备至,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定决心和伟大实践。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沂河荡两岸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人民的生活也将如这滔滔河水,奔腾向前,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