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短短几个月,小米汽车从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之中,坠入数百名车主的指责与质疑声里。
一切始于一个标价4.2万元的选装件。
当雷军宣布为SU7 Ultra加入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时,他或许未曾料到,这个被称为“赛车级空气动力学设计”的选装件,会成为悬在小米汽车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曾是雷军口中的“赛道级设计”。2月26日,小米官方宣称其“完全复刻小米SU7 Ultra原型车,拥有贯穿风道,实现高效导流”。雷军更亲自强调:“内部结构全改了,双风道直通轮毂散热”。
官方充满技术光环的描述,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支付4.2万元选装费,并苦等两个月交付。
2025年4月底,首批选装碳纤维前舱盖的SU7 Ultra车主提车,然而等待他们的不是想象中的“梦中情车”。
首批车主拆解实车后发现,这个被赋予技术光环的碳纤维部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既无导流槽,也未连接散热系统。有车主用鼓风机模拟气流测试,开孔处的纸巾纹丝不动。
这就导致,花费了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既无法有效导流,也难以产生下压力,直接从性能配件变成了昂贵装饰品。
货不对版,不少车主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
面对汹汹舆情,小米在5月7日发布致歉声明,称“信息表达不清晰”,将“高效导流”降级为“部分气流导出”,同时提供两项解决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舱盖,已提车用户赠送价值2000元的2万积分。
但这一方案被车主视为“打发叫花子”,更令车主不满的是,改配需重新排队等待30-40周。
媒体报道,多名SU7 Ultra准车主已经组建了维权群,进行无损退车维权的人数已超过300人。更有数十人在三分钟联合声明视频中晒出订单截图,要求小米退车。
这并非小米汽车首次陷入信任危机。
4月底,有SU7 Ultra车主发现,车机更新后1548匹马力被锁至900匹,解锁条件竟是“刷出指定赛道圈速”。
一位车主对此吐槽,“我花50万买性能车,结果要像打游戏通关一样解锁马力?”
尽管小米紧急撤回更新并承诺修复,但叠加碳纤维舱盖事件,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已降至冰点。
有车主直言:“小米把我们当韭菜,今天锁马力,明天改宣传,后天是不是要换电池?”
小米当下的困境折射出互联网造车的典型矛盾:用极致参数吸引用户,却在工程落地时暴露短板。
碳纤维前舱盖的问题,本质是“赛道基因”营销与量产车成本控制的冲突。据行业人士透露,该部件采用热压罐工艺,单个模具成本超百万,量产难度极高。小米或许低估了从原型车到量产车的技术落差,最终让用户为设计妥协买单。
这场风波已引发连锁反应。莲花汽车借机发布风洞测试视频,配文“真风道,真下压力”,被指内涵小米虚假宣传。
更值得玩味的是,雷军在5月10日罕见发声,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并透露因情绪低落取消会议。
这种“示弱式”回应,反而加剧了公众对小米汽车战略稳定性的质疑。
这一次,小米汽车碳纤维前舱盖事件暴露出的不仅是产品缺陷,更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制造业逻辑的碰撞。在这个用户用脚投票的时代,任何“参数狂欢”都需以技术真实性为根基,否则,再华丽的宣传辞藻,终将在用户的实测面前遭到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