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近年来,榆林全面实施“强师工程”,按照“免试直签招引一批、银龄返聘返岗一批、鼓励扎根乡村一批、高端培训孵化一批”的思路,确保优秀教师“引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其间,榆林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第一要素”,精准施策强基础、补短板,积极探索多维方式引才,立足发展育才,创新模式用才。其中自2023年起,榆林创新推行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毕业生直签制度,相关高校应届师范类毕业生无需参加考试,就可直接与市人社局、市教育局签订就业协议,截至目前已先后签约公费师范生287名,为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充实了优质师资。


“教育工作者要有情怀,要有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理想信念。只要我的身体还行,我愿意一直在教育行业干下去……”近日,在榆林四中的会议室里,陕西省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梅亮华正在给年轻教师讲述自己从教的心得。年逾花甲的他本已到了退休年龄,如今又被返聘为榆林四中的名誉校长,延续着他近40年的教育梦。

“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到了退休年龄后旋即离开教育岗位,这无疑是教育事业的一大损失。”市教育局副局长王艳表示,为充分利用好优秀退休教师的经验和知识,榆林从2023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持续深入开展“银龄返聘计划”,累计返聘144名退休名优校长、名优骨干教师,并落实待遇、工作和生活保障,让“好校长”“好老师”退休不退岗,继续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如何让更多优秀师资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事关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事关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榆林坚持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在全面落实教师15%绩效工资、大幅提高教师待遇和班主任津贴的同时,每年还会评选表彰一批最美乡村教师,将评先树模、职称评审指标向乡村教师倾斜,并高标准落实乡镇工作补贴。与此同时,榆林还通过交流轮岗、组团式帮扶、建设教师周转房和教师营养餐厅等多种方式,为广大乡村教师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引导鼓励更多教师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以教育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AI时代教师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教师研修能力不强的问题该如何破解”“新教师如何规划专业成长计划”……4月14日至30日,市教育局组织40名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赴京,同海淀区教育团队开展了一场充满智慧与火花的高端研修交流。半个月的时间里,研修班全体成员通过专家讲座、参访观摩、成果分享、研讨交流、跟岗实训等形式,积极探索办校、兴学、育人的新理念和新路径。


今年以来,市教育局以启动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为契机,聚力推动“卓越校长”培养工程、教师培训“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依托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海淀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合作建立的教师培训平台,分学段、分层次、分类别组织4期、160名校(园)长外出跟岗培训,组织开展39项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参训教师数量接近2万人次;同步开展校(园)长讲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员读书行动,着力培养一支具有先进教育思想、能够创新办学从教的优秀校长和教师队伍。

“我们将持续探索完善教师遴选、培养、管理、评价、使用一体化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县管校聘等人事制度改革,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家型教师队伍,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榆林篇章贡献更大教育力量。”市教育局局长尹增岗说。

记者 赵娜 通讯员 朱团员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强小强 责编 李治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