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风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5月11日结束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演出,幽默动人的故事情节,奔放激情的藏族歌舞,陌生可爱的高原动物,幽远空灵的音乐……如此“民族风”的儿童剧既真实感人又饱含知识量。
《高原上的黑眼睛》由北京演艺集团、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出品,中共玉树州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北京儿艺制作演出,以青海玉树隆宝滩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北京男孩夏天在三江源邂逅了玉树少年扎西等小伙伴,从相遇相识到相伴相惜,最终收获了一段真挚友谊的故事。自首演以来,已在北京和青海连续上演五轮,收获了大麦9.8分的认可。2024年10月,剧组一行奔赴青海西宁,在海拔2000米的青海大剧院克服高原反应,以饱满的热情为2000多名来自玉树的中小学师生带去了精彩演出,观众表示,“在《高原上的黑眼睛》里,我看到了对孩子们童真的尊重与呵护,对自然的敬意与守护,让我震撼和感动。剧中真实生动的故事,也让我们直观看到了援青干部的无私奉献,更感受到京玉两地的深厚情谊。”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表示:“《高原上的黑眼睛》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关于自然与成长的故事,也是一座连接都市孩子与大自然的桥梁,更是一部用心创排、用情制作、用功打磨的精品剧目。作为集团‘文化援建三部曲’的一部力作,我们用文艺精品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示文化沁润人心的力量。”
该剧于日前进行了精雕细琢地打磨升级,导演王炳燃表示:“为使这部剧能更加完美地呈现给观众,剧组进一步打磨了剧情节奏,让故事发展更加紧凑流畅,增强情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时在舞美设计上进行优化升级,使舞台呈现出的三江源景色和动物们更具震撼力与真实感,观众也能沉浸式地感受高原魅力。”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儿童剧,另一引发观众热议的话题就是剧中对藏地自然生态和“中华水塔”三江源的展现。主创团队运用舞美、灯光、音乐等多种表现形式立体展现了雪山、青草、河流这三大视觉核心形象,玛尼石墙、酥油灯等独特藏族元素巧妙融入,构建出诗化的藏地舞台空间。除了自然风光,高原动物也成为了一大看点,旱獭、野牦牛、白唇鹿、赤麻鸭、斑头雁等栖息于三江源的高原动物也以巨型偶、布袋偶、手持偶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灵动呈现。北京儿艺院长王东表示,看到观众们在观剧后对“三江源”这片宝藏之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都把这个地方列入了自己的旅行计划,这或许是《高原上的黑眼睛》带给大家最好的礼物。通过一个温暖的故事,让孩子认识三江源,爱上三江源,进而走进三江源,了解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这正是北京儿艺的儿童剧作为来自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承载文化传播使命的生动体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