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车能用冰彩沙这样的新三大件抢占传统合资的市场,同样,合资能不能用新三大件抢回自己的市场呢?
长期以来,合资品牌凭借品牌溢价和技术积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在新能源领域,这一优势被国产车打破。如今国产与合资品牌的角逐已进入白热化阶段,2024年数据显示,国产新能源渗透率高达49.4%,自主品牌占据72%的零售份额,而主流合资品牌渗透率仅为4.8%。
造成这种市场格局的背后,是国产新能源惯用的“配置内卷”和性价比策略,然而,当合资品牌开始放下身段,不仅模仿国产车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更以更低价格冲击市场时,一场关于技术壁垒与市场规则的重构正在上演。
为扭转颓势,丰田、日产等合资品牌在2025年推出了多款“颠覆性”产品,也引发了市场的关注:比如马自达EZ-6以9.98万元起售(补贴后),打破了合资B级电动车的价格天花板。
但在技术上,EZ-6则依然延续马自达“人马一体”操控哲学,通过50:50黄金轴荷比、高刚性车身和大师级底盘调校,实现麋鹿测试80kph、双移线110kph的性能表现,同时提供“超级纯电+无极增程”双动力选择,WLTC增程续航达1200公里。
丰田铂智3X作为丰田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纯电SUV,以10.98万-14.98万元的价格区间,直接对标比亚迪元PLUS智驾版(11.58万-14.58万元)。
其配备Momenta 高阶智驾系统,支持全场景无图智驾领航,硬件上采用126线激光雷达+27个传感器矩阵,算力达254TOPS,功能覆盖高速领航、城市道路、自动泊车等,并支持OTA持续升级。此外,铂智3X还提供520km续航(CLTC)和热泵空调,冬季续航衰减减少15%,同时标配外放电功能,解锁露营等新场景。
而最新上市的东风日产N7以11.99万元起售,配备高通8295P芯片、智能冷暖冰箱、零压云毯座椅(带49个传感器)及14扬声器音响系统。其CLTC续航最高达635公里,支持14分钟快充至80%,并搭载与Momenta联合开发的“一段式端到端”智驾系统,支持高速/城市快速路领航辅助及泊车辅助。此外,N7通过“全域智能防晕车技术”获得中汽中心认证,解决了电动车常见的晕车问题。
纵观这几款车恶性,均是以合资品牌的品质背书,叠加国产车的配置水平,并以更低价格切入市场,日产N7的顶配车型(14.99万元)相比同价位的小鹏MONA M03(11.98万-15.58万元),在续航、智驾硬件和舒适性配置上更具优势。
显然,当合资品牌学会了“冰箱彩电大沙发”,便能以供应链优势实现了降维打击,但这是否意味着电动车真的没有技术壁垒?答案是否定的。尽管配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但核心技术的差距依然存在,而且会进一步细化。毕竟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需求从“性价比”转向“体验价值”,所以未来能精准捕捉用户场景的车型将更具竞争力。
以智驾为例,合资品牌在智驾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积累上仍具优势。例如,铂智3X的Momenta 5.0系统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实现“类人驾驶”直觉化操作;而国产车虽在硬件配置上堆料(如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但算法成熟度和实际体验仍有差距。
再比如制造工艺与品质管控,马自达EZ-6的车身采用2000Mpa车顶横梁和1500Mpa热成型钢,扭转刚度达38,000N·m/°,远超同级竞品。这种“硬件先行”的造车思维,构建了合资品牌特有的安全壁垒。
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本质是技术、成本与品牌的三重博弈。当合资品牌放下身段开启“价格战”,国产车需在技术壁垒上持续突破,而非陷入同质化内卷。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战带来的是“用更低成本享受更前沿技术”的机遇。
未来,真正的“价格屠夫”不应只是低价的代名词,而应是技术普惠与价值重构的代名词——这或许才是新能源市场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