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个艺术生涯就是三个阶段:打基础、找突破、做传承,每个阶段都是用生命去寻求艺术的真谛”。
在肇庆张际才工作室氤氲的墨香中,86岁的张际才这样梳理自己的艺术人生。这位从赣南山区走出的艺术家,用近一甲子的时光完成了从基层美术工作者到当代写意山水名家的蜕变。
一、根植赣南,艺途筑基(1970-2000)
在赣南从事群众美术工作的青葱岁月里,张际才初露艺术天赋。“我开始做群众美术工作,什么都画,油画、水彩、版画、素描、宣传画,样样都要搞。”基层美术工作的淬炼,让他在1984年迎来人生转折——在“赣南中秋画会”雅集上,岭南画派名家黎雄才等人的鼓励令他坚定了专攻南派山水画艺术的决心。他带着速写本深入赣南山区,践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法则,潜心写生十余载,创作了大批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性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被江西省、赣州市政府作为外交礼品赠予美国、日本等友好城市。
1991年10月,张际才与刘世群、温相元合作的百米山水长卷《赣水苍茫闽山碧——难忘的中央苏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得到古元、蔡若虹、王琦、刘勃舒等名家肯定。1986年,他加入了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曾评为江西省先进文化工作者,受聘赣南画院画师。
(在北京与著名画家雷正民合作)
二、京城突破,融通南北(2000-2015)
1999年底,这位不安于现状的“江西老俵”独闯京华,决心在名家林立的京城寻找山水画艺术新的突破。他看展览、找同道、参与各方面的艺术活动,并向刘勃舒、阿老、贾又福等名家请教学习,潜心研习写意山水画艺术,融通南北,融合中西,风格日臻成熟,得到业内肯定与赞赏。原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对他的艺术追求深为赞赏,欣然题词“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给了他很大的鼓励。
《乡情》《赣乡情》《风景这边独好》等山水长卷,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作品《峥嵘岁月》获“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大展一等奖。2008年随中国美协代表团访问泰国。这一时期,他还受聘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中央机关康乐文化指导中心、解放军总后勤部美术高研班、核工业集团美术创作班、中国残联创作班、全国中小学名师工程艺术工作室等机构艺术指导,培养了大批美术创作人才。
(带领学生参观黎雄才艺术馆)
三、岭南变法,薪火相传(2015-今)
2015年,张际才应邀南下广东。2018年,他定居肇庆。岭南的青山绿水孕育了张际才晚年变法的新境,他深研当代写意山水画艺术,求新求变,风格愈加鲜明。星湖烟雨、鼎湖飞泉、西江帆影、贺江秀色、绥江翠竹、古村新韵、水乡渔归等,都是他喜欢表现的题材,他画肇庆、写肇庆、宣传肇庆,创作了大量反映肇庆山水田园的优秀作品。
这一时期,张际才高举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旗帜,传承弘扬岭南画派革新精神,开班讲学,在肇庆举办的山水画训练营和网络公益教学,受教人员超百万,影响甚广,受到广大美术爱好者、美术教育界的高度称赞。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我2015年以后,就是做研究工作,做传承工作,就这二项,带领年轻人走进中国写意山水画,让更多人了解写意山水画,让更多人来学。”他将毕生心得凝成《怎样画写意山水》《写意山水技法解析》《当代写意山水画技法新编》等专著。“现代人要画现代画,现代人有现代人的欣赏习惯,你不能还是拿几千年几百年前的老眼光去看问题,笔墨要当随时代,笔墨才能够让大家接受。”
2024年3月20日至4月10日,他在赣州美术馆举办“水墨晕章 梦中家园—张际才中国写意山水画艺术展”。2025年4月27日至5月3日,在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星湖流韵 岭南精神——张际才山水画展”,得到了业界高度评价。
王青云(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张际才先生是当代写意山水画领域的代表之一,从赣南基层美术工作的淬炼,到京华融汇南北、贯通中西的突破,再到岭南传承革新、桃李满天下的深耕,他始终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为圭臬,用近一甲子的光阴诠释了对艺术的赤诚。他的作品,既扎根传统笔墨,又饱含时代精神,彰显了中国山水画的人文厚度与写意品格”。
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张际才能在这种样式之中深入下去,是不容易的,我也特别赞同刚才孙克先生对他的评价,就是他的每张画,你想找到一笔败笔,好像还不太容易;张际才画的不是宋元之类的笔墨,而是在李可染、傅抱石、黎雄才这一代人的基础上,对南方山水新的开拓”。
孙克(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美术理论家):“他这方面来说是非常有想法的,你看他的画面变化很多,绘画的题材非常丰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很重视他的一点,是他的笔墨、造型、意境,是非常成功的。这点很重要,山水画的意思,实际上还是注重个人的情绪、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发挥,在这点上来说,张际才作品,他的笔墨是画得好的。他是江西出现黄秋园之后,再出现的一个大画家,黄秋园太传统了一点,他的更现代一些”。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理论家):“我觉得他近期一批描绘烟雨,水墨淋漓朦胧感觉的(作品),这个意境显得特别幽深,而且虚实关系处理得非常的巧妙,这是他创作的一批精品”。
贾广健(中国美协副主席):“他的山水画创作的风格,也很鲜明,特别是他的山水画经过他早年从事群众美术、美术普及的工作,他的作品有很多(想法)心得,特别是到北京游历、访学,这样一个过程,我想这对他个人艺术的胸襟和个人眼界的拓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际才先生今年80多岁了,从他的作品当中,能感受到这些年他一直坚守着对中国传统笔墨、水墨山水的一个探索,他的作品呢,你看他的山水,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一种家乡的情怀,一种田园,一种岭南、赣南的风土人情,在他的作品里面,都能体现出来”。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长、博士生导师):“他的作品应该说充分吸收了岭南传统的精神,同时作为一名江西籍的画家,张际才老师用他多年以来传统笔墨的积淀,为我们呈现了用当代山水画来表现现代山村面貌的典型,这次展览展出的很多张际才老师的作品,都呈现了一种水墨润滋的这种情景和意境”。
从赣南到岭南,张际才始终不忘初心,以行动和作品守护着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和人文精神。夕阳正红,明天更好。
行走在山水间,这位八旬画翁仍在续写着他的艺术三部曲,因为在他心中,“生命不息,笔墨不止”。
文/小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