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艺注意到,在不少影视剧官宣作品内容和创作阵容的同时,特意强调“排名不分先后”;剧中演员也通过发布倡议等形式,呼吁粉丝专注作品本身,聚焦剧集及角色宣传,尊重创作团队成员,理性看待互联网舆论。这样的小心翼翼、步步谨慎,其实都是粉丝舆论场倒逼生产端,不得不在宣传上提前介入“番位”这个敏感话题——担心粉丝群体过分在意演员出现在宣传物料和片中的排位次序,进一步产生“撕番”骂战,从而对作品的播出、上映以及演员本身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影视圈苦“争番”久矣,不少影视剧和演员都曾被卷入其中,深受其扰。从作品简介中的排序、头衔,到宣传海报上的位置、大小,各个细节、各个方面都可能引发不同演员的粉丝群体“争”先恐后。
“争番”的话题往往热度上升快、短时间就能冲上各平台热搜,非粉丝的普通观众和网友对这样的现象深恶痛绝,认为是作品和演员通过“争番”获取关注、博取流量。有时影片还未上映、剧集还未播出,“争番”造成的负面舆论就让作品在观众心里的印象打了折扣。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上,这无疑是在起跑前就绊了个趔趄,直接影响票房和收视率。而本应得到关注的作品本身和演员的表现,反倒在不绝的骂战中渐渐变得无足轻重。
图源网络
正是认识到“争番”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早在2019年10月,三家互联网影视综合平台和六家影视公司就发起过“联合倡议”,倡议内容包含“抵制无理争番位”,认为艺人番位排名权应由资方依合约决定。
随之,2021年12月22日,广电总局在官网公示《电视剧母版制作规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标准报批稿,其中提到,演职人员在电视剧的署名方式、顺序、位置等由聘用合同约定,制片人应在与演职人员签署聘用合同时就署名问题进行沟通和约定,规避争排位等署名纠纷的发生。然而,时至今日,围绕“争番”引发的风波从未平息,有时甚至随着一部作品从开机到上映的整个过程愈演愈烈。
放眼望去,演员们被冠以“联合主演”“特别主演”“特邀主演”“特别出演”“特邀出演”“友情出演”等不同的“花式名称”,普通观众在哭笑不得的同时,也切实感受到制作出品单位和演员面对“争番”的无可奈何。 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导演刘家成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 表示,影视行业本身要自律,希望大家把精力用在影视创作上,潜下心来工作,演员的字幕排序自然会按照剧本的排序、完成度如何来排列。
老艺术家牛犇曾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一部影视作品的主角和配角 是由文艺创作本身决定的,想要整部作品熠熠生辉,每一个角色都需要闪闪发光。说起经典的82版电视剧《西游记》,不少观众都对剧集中出现的“妖精们”记忆犹新、津津乐道;87版电视剧《红楼梦》更是从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徐徐展开了一幅千姿百态的古典仕女图。从小角色演起,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最后挑大梁、当主角的例子,在演员中更是数不胜数。从默默无闻的“宋兵乙”到著名导演、演员,周星驰的演艺经历激励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塑造告诉我们,演员的价值在于对表演的专注与热爱,而非角色的主次之分。 真正爱护自家爱豆的粉丝应该懂得,理性的陪伴、支持与鼓励和毫无意义的“争番”行为之间显然不能划等号。一部剧的“番位”、一时的流量对于青年演员都是过眼云烟。营造呵护青年演员成长的良好环境,需要让他们的作品被观众看到、得到市场的检验而非淹没在“争番”的骂战中,需要让他们在作品中打磨演技而非被“争番”的压力倒逼。
番位走开、品味出列,只有演员和粉丝之间相互的正向作用,才能创建美好清朗的创作环境,推动影视行业向好前行。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编辑 | 王渝、高涵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