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有不少高开低走之人,他们本来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务,却因为各种原因后来没能跟上发展,就比如说乐少华。
他早期履历可谓“坐火箭”跳跃,很短时间内就连升数级,成为红七军团政委。在这个军团里乐少华地位最高,连能力出众的寻淮洲和粟裕都要听从他的命令。
但土地革命就已是乐少华的巅峰,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都少有亮眼表现,并且在建国初期早早自己走了极端,以至于他的名气跟开国大将粟裕天差地别。
之所以乐少华人生有那么大的转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同事的相处很有问题,连好脾气的粟裕在他麾下工作时都非常难受,曾说“我那段时间,简直就像做贼一样。”
不过人都是复杂的,尽管乐少华交际方面不佳,对革命却无比忠诚,在怀玉山突围的过程中,他不幸负伤差点被俘。
看到粟裕前来相救时,他还能不顾性命安危地说:你赶紧带部队撤离,别管我,要保存革命火种。
或许,乐少华就属于那种“一根筋”的人,而建国初期他会自尽,也源于这种“一根筋”的性格。
一、深厚的留苏背景
乐少华是浙江镇江人,早年参加“五卅运动”时得到组织关注,很快被吸纳入党。此后他在上海投身周总理领导的工人运动中,因表现出色,被送往苏联学习。
这个阶段,乐少华与很多党的早期领导人结下友谊,有这层关系在,他1932年回国就出任要职,成为红3军团第5师政委,搭档是年轻名将寻淮洲。
1933年10月,红七军团成立,寻淮洲担任军团长,政委最开始是萧劲光,但乐少华很快就接任。回国短短一年时间,乐少华就成为军团级别干部,这个速度堪称“坐火箭”。
能如此,背后自然有“左”倾路线领导人的出力,而乐少华本人坚持的也是“左”那一套。
红七军团的军事干部能力很强,寻淮洲和参谋长粟裕在苏区都是后起之秀,然而两人皆遭到乐少华打压。
二、让粟裕感觉“像做贼”
有一次粟裕率部执行任务回到军团,听闻政委正在给大家作报告,便立即赶往会场。寻淮洲跟粟裕感情很好,招呼坐到身边,并询问此行的情况。
结果没说几句,就听到“砰”的一声大响,乐少华猛拍桌子并吼道:我还在台上作报告呢,是谁在乱讲话?
虽说在会议上讲话是不对,但乐少华完全可以提醒一下,更有利于团结。他直接用这个措辞和态度,把军团长、参谋长都搞得尴尬,简直是目中无人,军团内部的工作难开展也可见一斑。
后来还有一次,红七军团成功伏击入侵苏区的蒋军李默庵部,粟裕观察完情况后,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就去军团指挥部请示寻淮洲和乐少华。
寻淮洲点头:“说得不错,应该追击穷寇。”粟裕随即看向乐少华,想知道政委的意见。但乐少华故意将头偏开,不置可否,这就让粟裕以为也是同意了,开始往外走。
没想到快要走到门口时,乐少华突然喝道:站住,怎么不问我的意见?政委制度不要啦?
这让粟裕特别委屈,明明就在身边,有意见刚刚也可以提,非要整这一出是什么意思?乐少华心里也很不爽,认为粟裕不尊重自己,此后便时不时会给粟裕穿小鞋。
粟裕后来对人说过:乐少华把我当成企图废除政委制度的危险人物,加以提防和监视,我那段时间,简直就像做贼一样。
红七军团在苏区时军、政双方虽有矛盾,但中央还会调和,整体来说可控。1934年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支队后,那个争吵才叫激烈。
他们出征的目的是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因此当转战到福建时,乐少华强烈要求攻打福州。
寻淮洲、粟裕深知自身实力不济,打大城市势必得不偿失,便提出在周围虚张声势即可,同样能让国民党军调兵过来。
从现实来看,寻、粟的意见正确,奈何决定权在政委手里,最终先遣队还是向福州发起进攻,损失惨重,此事让双方更生怨言。
同年11月,北上抗日先遣支队进入闽浙赣革命根据,与方志敏部合并为新的红十军团。军团长由刘畴西出任,政委是乐少华,参谋长仍是粟裕,寻淮洲则受到打压,降为红19师师长。
别看粟裕职务没变,其实也被排挤出核心,红十军团实际领导机构军政委员会,成员只有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五人,最能打的寻淮洲、粟裕都属于靠边站。这个安排,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
在事关红十军团命运的谭家桥之战,刘畴西没有安排战斗力强的红19师打主攻,反而让地方部队改编而来的红20师、红21师上。
结果战端一开,这两个师根本抵挡不住,临时调红19师上来已经晚了,最终乐少华、刘英等8名师级以上干部负伤,寻淮洲不幸牺牲。
4个月后的怀玉山之战,红十军团再次遭遇毁灭性打击,许多高级干部都不幸被捕/牺牲。粟裕比较果断,发现不对劲立马全力突围,由于敌人的火力太猛,他的胳膊也被子弹击中。
本来他都已经冲了出去,发现乐少华被困住,就连忙又率部回援。当时有不少指战员对乐少华平素不满,建议粟裕不去搭救,但粟裕坚持要去救:
“难道我就这么点心胸?乐政委是军团首长,批评部属没有任何问题,至于对与错,就让时间去检验吧。”
三、性格决定命运,80年代得到平反
粟裕率部杀入重围,找到了身负重伤的乐少华,后者以为逃脱无望,劝说粟裕:“你赶紧带领大部队撤离,不要管我,要保存革命火种。”粟裕安慰乐少华:“请您安心养伤,将来革命咱们还要并肩战斗。”
等他们杀出一条血路后,粟裕、刘英率部转战浙南,乐少华却因为伤势严重,经组织批准先前去皖南收拢失散的红十军团指战员,后抵达上海治疗身体,待无大碍返回浙江老家疗养。
1936年中央抵达陕北后,急需工人出身的干部,乐少华便奉命去往延安工作。1937年4月,他被安排进入红大学习,在这里结识并喜欢上了一位名叫浦黛英的女学生。
浦黛英是“宣威火腿”大王浦在廷的女儿,人也长得漂亮,拥有很多追求者。乐少华找到老领导李富春,经李富春之妻蔡畅介绍,成功抱得美人归。
浦黛英有两个妹妹,小妹名为浦琼英,后改叫卓琳,1939年时嫁给邓公,乐少华跟邓公就这样成了连襟。
往后的战争生涯,乐少华基本都在后方,担任过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东北军区军工厂厂长、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等职,建国初期也是在东北工作。
但“三反五反”运动中,有人检举乐少华有严重违法乱纪问题,主要在于三个方面,浦黛英在回忆录《无悔的岁月》记载:
“一是他曾经做决定为军工局处以上干部每人买了一块手表,被认为是集体贪污,乐少华负主要责任;二是他曾经派人到农村收购粮食,在当时形势下被认定是对农民的剥削;
三是他曾经指示有关部门将日本人遗弃的炮弹中取出黄色炸药卖给天津商人,在这场交易中,乐少华有收受贿赂之嫌。”
这些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只要乐少华找组织说明情况并诚恳检讨,事情还是能解决的。可乐少华的“一根筋”性格发作,竟然选择了自尽,这让很多人为之错愕。
老领导李富春没想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后来评价道:乐少华没什么大问题,纯粹是个人想不开。
他去世后,妻子浦代英非常难过,曾多次到小妹家诉苦。1980年在浦代英和邓公等人的努力下,乐少华得到了平反,之后骨灰葬入八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