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上午11点,郑州地铁城郊线南城东站的一列进站列车上,一名男性乘客突然晕倒。接到通知后,值班站长李昊迅速到达站台,与安全员班长张骏一同将其转移至站台通风处,并摆放屏风隔离现场,同时指示站务员杨家豪从“红十字应急救护一体机”中取出AED到达现场,并通知值班员拨打120。通过检查,李昊初步判断该乘客出现呼吸停止的征兆,他立即对乘客开展心肺复苏,并使用AED进行除颤,直到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5月8日,郑州地铁从医院得知,这名乘客已经脱离生命危险。
这是郑州地铁第8次使用“应急救护一体机”救人,于危急关头为乘客和医护人员争取了黄金救援时间。郑州地铁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次成功施救,得益于地铁工作人员在应急救护培训中获得急救知识和技能,以及应急救援设备在车站的科学布设,而这都离不开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河南省红十字会、滴滴公益基金会的鼎力支持。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滴滴公益基金会自2021年设立“滴滴应急救援”项目以来,已累计在河南投放886套应急救护一体机(含AED),覆盖郑州市13条地铁线路的286个站点、洛阳市2条地铁线路的34个站点。在郑州地铁建设全国首个地铁智能救护网络,创新采用“设备+培训+数字系统”三位一体模式,实现90秒递送急救设备到位的救援效率,成功对8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现场施救。配套开展的急救培训已培训1.9万名持证救护员,2.1万人次体验式学习,并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配备20余万只出行便携急救包,有效提升交通运输行业保障人民安全出行的应急救护能力。本次事件中使用的AED就来自滴滴公益基金会捐赠的“应急救护一体机”。
在郑州地铁,每台AED都是静默的“守护者”,每位员工都是训练有素的“急救员”,为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应急体系添砖加瓦,为打造安全和谐的出行环境贡献力量。
供稿: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应急救护项目中心
执行主编:张一诺
本期编辑:吴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