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之初的宗室爵位是十分金贵的。

大多数朝代,例如唐朝和明朝,只要是皇帝的儿子,没有年少夭折,就保底能得个亲王爵位。

明朝的亲王更是可以世袭罔替,亲王非继承人的儿子也可以封个世袭罔替的郡王。

清朝就不一样了。清朝建立之初,第一个称帝的皇太极有一大帮子战功赫赫的兄弟和子侄,他却只抠抠搜搜地封了6个亲王。

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都有许多个儿子一生最高爵位也就镇国公、辅国公这样的低等爵位。

然而随着清朝入关、皇帝愈发集权,清朝的宗室高等爵位也渐渐变得“烂大街”以来,具体表现就是亲王这个宗室最高爵位的含金量继续下降。

本文我们就来看看,清朝的宗室爵位是怎么一步步“贬值”的。



01、清朝创建之初,非旗主不能为亲王

在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称帝之前,清朝宗室的最高爵位是贝勒,这在满语里是王的意思。

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之后,重新制定了宗室爵位制度,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多级别爵位,其中亲王成为宗室的最高爵位。

但并不是原先的贝勒,都能晋升为亲王。皇太极称帝之前后金的贝勒少说有十来个,可是能够成为亲王的,却只有6个而已。

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成亲王岳讬。

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会觉得这6个名字非常眼熟。

没错,这6人后来全部成为清朝赫赫有名的功封铁帽子王。

清朝初代亲王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那么这6个亲王是凭什么获封的呢?

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战功赫赫。

这6人里,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就开始上战场的代善和岳讬自不必说,就连年纪最小、资历最浅的多铎,虚岁仅23岁,就已经有了8年的沙场经验,参与了不少大仗。

他们就是清朝创建之初战功最高的那一批人。

其次,还得是八旗旗主。

皇太极首封的6亲王,全都是八旗旗主。

多尔衮和多铎的同母兄阿济格,堪称清初第一猛将,无论是沙场经验还是战功,都要胜过多铎这个小8岁的幼弟,却只能获封武英郡王。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是八旗旗主,所以战功再高,也够不上亲王的门槛。



除了这6个首封的亲王之外,皇太极还封了一个特殊的亲王,那就是他最倚重的对手、拥立他登基的大功臣萨哈廉。

萨哈廉并不是旗主,但却是正红旗旗主代善的继承人,且在皇太极称帝后不久就因病去世。

皇太极悲痛之下,才破例追封他为颖亲王。但他的儿子继承的,也仅仅是郡王之位。

而萨哈廉正是后来的铁帽子王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的父亲,勒克德浑只活了24岁,功劳有限,他这个铁帽子王有一半得算在萨哈廉头上。

可见清朝创建之初,别说活着的亲王要求极为苛刻了,就连死去之后才追封的亲王,也是丝毫不掺水的。

想要在清初当亲王,就算是皇帝的亲儿子,也是难于上青天。



02、多尔衮掌权后,封王的标准开始松动

皇太极当了8年皇帝。在这期间清朝又打了不少重要的大仗,清朝的实力也快速增长。

宗室们自然也是立下了不少战功。

但宗室亲王的数量,不增反减。

这是因为,皇太极对宗室继位苛刻,稍有犯错就被降级。

豫亲王多铎就被连降两级成了贝勒,一直到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已经又立了不少功,也才被升为亲王。

成亲王岳讬更是因为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家里一门两亲王过于扎眼,被皇太极忌惮,被找茬削爵。后来岳讬在外打仗的时候因天花病逝,才又被追封为克勤郡王。

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也都被降过级,只是后来又升回来了。

而其他的宗室,拼了命打仗立功,别说亲王了,连个郡王之位都够不到。

究其原因,还是在皇太极眼里,非八旗旗主不配为亲王,功劳不够的八旗旗主,也不配为亲王。

但皇太极去世之后,清朝的封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皇太极去世后,6岁的顺治皇帝登基,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掌权。

多尔衮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就需要宗室的支持。而获得宗室支持的最好方式之一,自然是给他们封爵。

所以多尔衮掌权之后,封了两个重要的郡王。

一个是努尔哈赤第7子阿巴泰。他十分骁勇善战,战功在宗室当中也是比较靠前的,但却因为生母仅仅是努尔哈赤的侧妃,出身低,一直得不到他战功应得的待遇。

多尔衮封他为郡王,也是看在他和他儿子都很能打,是值得拉拢的对象。

另一个是皇太极的第5子,顺治皇帝的哥哥,硕塞。他只有16岁,没有上过战场,按照皇太极时期的风格,他绝无封王可能。

但是多尔衮为了表示自己尊重皇帝,也为了得到硕塞的支持,或者至少不要让硕塞给自己使绊子,而封他为郡王。这也是清朝第一个无功而封郡王的宗室。



多尔衮率还封了一个新的亲王,那就是他的同母哥哥阿济格。

阿济格堪称清初第一猛将,皇太极和多尔衮遇到难啃的硬仗都喜欢让他出马。论战功,他绝对配得上亲王之位。

但是一来皇太极不想看多尔衮同母三兄弟全是亲王,过于显赫,二来阿济格不是旗主,在皇太极心目中还是达不到亲王标准。

所以阿济格多年来一直被卡在郡王之位。

多尔衮此次把阿济格晋升为亲王,自然是为了提高同母兄在宗室当中的地位,以巩固自己的权势。

多尔衮新封的这一亲王两郡王也意味着清朝封王爵的标准开始出现松动,不再像皇太极时期那么极度苛刻了。

此后清朝在关内作战,一批年轻的宗室也纷纷以战功获郡王之位。



03、一代亲王逐渐凋零,二代亲王登场

在多尔衮掌权的前6年,虽然封了好几个郡王,但唯一新封的亲王就是同母兄阿济格。亲王的标准依旧苛刻至极。

直到顺治六年,多尔衮的同母弟豫亲王因天花去世,多尔衮失去了在宗室当中最重要的支持者。

多铎得天花回天乏术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多尔衮正在外打仗。他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班师赶回京城。

回京的路上,多尔衮经过大同。由于诸王叛乱,此时清朝能调动的王爷贝勒们,基本都在大同城外围攻。

也就是在这里,多尔衮一口气新封了3个亲王,分别是承泽亲王硕塞,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

这是因为,多铎去世之后,多尔衮需要在宗室当中寻找新的倚仗。

这3个新亲王都是多尔衮的侄儿,对多尔衮虽敬重,却不是多尔衮的铁党,多尔衮希望能以封亲王的方式让他们更偏向自己一些。



不过这3个新亲王已经是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了,却依然不能和前面的亲王们相提并论。

所以多尔衮在封号上留了一手。清朝正常的亲王封号是“和硕某亲王”,例如多尔衮同母兄阿济格的封号全称就是和硕英亲王。

但是多尔衮封的3个新亲王却没有“和硕”的封号,而仅仅叫做“某某亲王”。

封王诏书里也特地声明,他们这个亲王的含金量是不如初代亲王们的,地位上也不能和初代亲王平起平坐。

接下来的几年里,多尔衮和同母兄阿济格先后去世。而此前礼亲王代善和肃亲王阿济格也去世了。

清朝除了继承爵位的二代亲王们之外,只剩下一个正儿八经的初代和硕亲王了,那就是努尔哈赤的侄儿济尔哈朗。

多尔衮封的这3个半吊子亲王也才正式“转正”,成为真正的和硕亲王,为清朝撑门面。

此时清朝亲王的含金量,已经不能和初代亲王们同日而语了。



04、清朝一统天下,亲王持续“贬值”

随着清朝在关内站稳脚跟,并一统天下,皇权也越来越集中,宗室们上战场的机会越来越小。

此时别说是以初代亲王的苛刻标准了,哪怕是以多尔衮封那几个半吊子亲王转正的标准,宗室里恐怕也出不了新的亲王了。

再加上皇帝也需要提高自己亲兄弟、亲儿子的地位,好削弱功封王爷及其后代们在宗室当中的影响力。

所以清朝的亲王也开始由“功封”转向“恩封”。

例如顺治就把自己没上过战场的弟弟博穆博果尔封为襄亲王。这也是清朝第一个直接无功而恩封的亲王。

康熙的3个活到成年的兄弟,也全部恩封亲王。

但是康熙封王还是有度的。他一共有24个序齿的儿子,但只有3个比较年长的能在他有生之年被封亲王。

康熙去世之后,雍正晋升了好几个当差当得好的兄弟为亲王,但康熙的儿子里依然有好几个一辈子最高爵位只是贝勒的。



雍正的儿子少,长大成人的更少,所以雍正没有苛待自己的儿子,继位之后大方地给儿子们都批发了亲王。

乾隆的儿子多,一开始给爵位还是给得比较谨慎的。但他实在太长寿,他的不少儿子都活不过他,所以最终没有太早去世的儿子,也都熬成了亲王。

当然乾隆最小的儿子永璘在乾隆活着的时候只是贝勒,他是在同母哥哥嘉庆皇帝在位期间熬成亲王的。

此后的清朝皇帝越来越生不出儿子,给爵位自然也越来越大方。皇子们就算在皇帝老爹在位的时候封不到亲王,也大多能在皇帝哥哥继位之后熬成亲王。

实在是寿命不长没熬到亲王的,保底也能当个郡王。

这时候清朝的亲王含金量,可以说是“贬值”到底了。

莫说是普通亲王贬值,就连清朝最金贵的铁帽子王都贬值了,晚清封的3个恩封的铁帽子王,和清初那些战功赫赫的铁帽子王们,实在是不能比。

你说是不是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