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父母养儿防老,可老了才发现,他们的心里装的并非只有你一个。"这句话在我母亲被确诊癌症后,显得格外真实。当亲情与责任在疾病面前碰撞,人们常常不得不面对那些平时被忽略的家庭矛盾。我发现,即使是最亲近的亲人,他们的期望和牵挂也可能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

母亲在我家住了整整十二年。十二年前,父亲因心梗突然离世,我和丈夫毫不犹豫地接母亲来我们家同住。这十二年里,我尽心尽力地照顾她,满足她的各种需求,工作再忙也从不缺席她的生活。直到两个月前,一次例行体检,医生告诉我们一个噩耗:母亲患了晚期胰腺癌,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



从医院回来的路上,我的心如同被一块巨石压着,几乎喘不过气来。我甚至不敢看母亲的眼睛,生怕自己在她面前崩溃。坐在出租车里,母亲安静地望着窗外,似乎对自己的病情并不惊讶。

"妈,您别担心,现在医疗技术这么发达,一定有治疗方法的。"我强忍着泪水,试图安慰她。

母亲轻轻拍了拍我的手,目光依然望着窗外:"闺女,人这一辈子,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我这把年纪了,走也走了。只是..."

"只是什么?"我急切地问。

她转过头,眼中闪烁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忧虑:"只是你哥家的小龙还没娶上媳妇,我这心里放不下啊。"

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从头顶浇到脚底。小龙是我哥哥的儿子,今年已经35岁,因为性格内向,工作不稳定,至今单身。在这个危急关头,母亲心心念念的竟然是侄子的婚事,而不是自己的病情,甚至不是我这个照顾她十二年的女儿。

"妈,现在最重要的是您的健康,其他的事情可以以后再说。"我努力压抑着心中的失落和不解。

母亲摇摇头,语气坚定:"不,小龙的事必须尽快解决。我活不了多久了,如果看不到他结婚,我死也不会瞑目的。"

回到家,我把情况告诉了丈夫。他皱了皱眉,但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叮嘱我不要太劳累。而我,则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我想全力以赴地照顾母亲,尽可能延长她的生命;另一方面,我却忍不住为她的话感到心痛和不公。

十二年来,我每天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节假日从不出远门,生怕她一个人在家寂寞。我的丈夫为了迁就母亲的生活习惯,戒掉了喜欢的啤酒和夜宵。就连我的儿子都因为外婆需要安静而放弃了喜欢的钢琴课。我们全家人为她做出了无数调整和牺牲。

而现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最放心不下的,却是远在另一个城市,十二年来难得看望她几次的侄子。

晚上,我辗转难眠。母亲的房间传来轻微的啜泣声,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透过半开的门缝,看见她正对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低声啜泣。照片上,是十年前我哥一家来看望她时拍的,那时的小龙还是个大学生,站在母亲身旁,笑得灿烂。

看着这一幕,我的心情更加复杂了。也许,在母亲心中,这个照片里的孙子比我这个照顾她十二年的女儿更重要?还是说,对于将要离世的人来说,未竟的心愿总是比已经拥有的东西更加珍贵?

带着这些疑问,我回到床上,决定明天联系一下久未谋面的哥哥,告诉他母亲的情况和心愿。无论如何,若能满足母亲的临终心愿,我愿意放下心中的不满。但心底的那个声音却不断地问我:为什么十二年的付出,抵不过一个迟迟未能成家的侄子?

我与母亲的关系,要追溯到我的童年时期。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我比哥哥小五岁。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还很严重的年代,我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对待我和哥哥的差别。

哥哥上学时,家里省吃俭用也要给他买最好的文具和衣服;而到了我,却总是能省则省。哥哥考试不及格,父母会耐心辅导;我如果成绩稍有下滑,却会招来一顿责骂。这种区别对待,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爱我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她虽然偏心,但也有她温柔和关爱的一面。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因为一次意外摔伤了腿,母亲连续三天背着我上学,那段日子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时刻。

上大学后,我考入了外地的一所名校,而哥哥则在高中毕业后就在本地工作了。离家的这几年,我逐渐独立,也更加珍视与家人的联系。每个假期回家,我都会给父母和哥哥带一些小礼物,希望能弥补平时不在身边的遗憾。

大学毕业后,我在城市里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并很快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而哥哥则在本地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小龙。

记得小龙出生那年,母亲喜出望外,连续几个月住在哥哥家帮忙照顾孙子。那时我刚工作没多久,常常加班到深夜,周末也很少回家。有一次我回去看望父母,母亲的第一句话不是问我近况,而是兴奋地向我炫耀小龙有多聪明,多可爱。

"你看你侄子,才两岁就会叫爷爷奶奶了,将来肯定是个读书的料!"母亲骄傲地说,完全忽略了我才是家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孩子这一事实。

那时我心里确实有些酸楚,但也理解母亲对孙子的溺爱。毕竟,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孙子是传宗接代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对于农村出生的长辈来说。

然而,随着小龙逐渐长大,问题也开始显现。他从小被宠溺,缺乏自律和责任感。上学期间,成绩一直平平,高考只考上了一所普通大专。大学毕业后,他工作不稳定,经常换工作,有时甚至几个月没有收入,全靠父母接济。

更让人担忧的是,小龙的性格越来越内向,不善社交,接触异性的机会非常有限。30岁那年,在家人的安排下相过几次亲,但都因为他的不主动或者对方的不满意而告吹。

母亲对此忧心忡忡,常常在电话里向我抱怨:"小龙这孩子,都30多了还找不到对象,这可怎么办啊?"

而当我问起为什么不督促他提升自己,改变现状时,母亲却总是护短:"孩子性格就这样,又不是什么大问题。现在的女孩子眼光太高了,看不上老实人。"

十二年前,父亲突然离世,母亲一时无法接受这个打击,整日以泪洗面。当时,哥哥已经结婚多年,但他的妻子与母亲关系一直不太融洽。考虑再三,我和丈夫决定接母亲来我们家同住。

"妈,来我们家住吧,我和李明(丈夫)都欢迎您。家里有个老人照应着,也热闹些。"我真诚地邀请道。

母亲犹豫了一下:"这不太好吧?你们小两口,再加上孩子,家里已经够挤的了。"

"不会的,我们搬到大一点的房子,肯定住得下。再说了,有您帮忙照看孩子,我上班也能安心些。"我坚持道。

最终,母亲答应了我的邀请。就这样,她搬进了我们家,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共同生活。

刚开始的日子还算和谐。母亲帮忙照顾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料理家务,我和丈夫则负责家里的经济来源。我们尊重母亲的生活习惯,尽量满足她的需求。丈夫也是个孝顺人,从不在家里抽烟喝酒,怕影响母亲休息。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一些矛盾也逐渐显现。母亲虽然住在我家,但心里始终惦记着哥哥一家,尤其是小龙。每次哥哥打电话过来,母亲都会聊很久,内容多半围绕着小龙的工作和婚事。

"小龙找到新工作了吗?""有没有合适的姑娘介绍给他?""他现在存了多少钱了?够不够买房的首付?"

这些问题,几乎成了母亲与哥哥每次通话的固定内容。而对于我的工作和生活,她却很少过问。即使问起,也是浮于表面的关心,从未深入了解我的实际困难和压力。

更让我心寒的是,每当我因为工作太忙,没能及时照顾到她的需求时,她会说:"你哥虽然条件不如你好,但他心里还是很惦记我的。昨天还打电话问我身体怎么样呢。"

这种无形的比较和埋怨,让我感到既委屈又无奈。哥哥一个月打一次电话,就是"惦记";而我日复一日的照顾和陪伴,却似乎变成了理所当然。

去年春节,哥哥一家难得来我们家团聚。当时小龙已经34岁,依然单身。母亲当着全家人的面,直接问我:"你单位有没有合适的姑娘,给你侄子介绍一个?他都这个岁数了,再不结婚就晚了。"

我笑着应付:"现在单位的年轻人都太忙了,很少有时间相亲。再说,条件好的姑娘要求也高,不一定看得上小龙这种..."

"什么叫'这种'?"母亲立刻打断我,语气变得严厉,"小龙怎么了?他踏实肯干,不花心,不就是工作换得勤了点吗?哪个年轻人找工作不是这样?你这么说你侄子,是什么意思?"

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事实上,小龙不仅工作不稳定,而且生活习惯也不太好——熬夜打游戏,不爱运动,社交能力几乎为零。这样的条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婚恋市场上,确实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但这些实话,我不忍心也不敢当着母亲的面说出来。

就在气氛变得尴尬之际,丈夫适时地转移了话题,危机才得以解除。但那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了母亲对哥哥一家,尤其是对小龙的那种无条件的偏爱和维护。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偏心其实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只是我一直在试图理解和包容。直到母亲被确诊癌症,她临终最大的心愿竟然是看到小龙结婚,我才不得不直面这个长期被我忽视的事实:在母亲心中,我和我的付出,似乎永远无法比得上哥哥家的那个未婚的侄子。

这个认知让我心如刀绞,但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十二年来的选择和付出。我在思考,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还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