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朱耒刚 成书丽
一枚“带血创可贴”,让零食巨头来伊份突然陷入舆论漩涡。5月10日,江苏宿迁一位女性消费者发布视频控诉,在“零食第一股”来伊份蜜枣粽中吃出“疑似带血创可贴”的异物,视频迅速引爆网络。
而涉事产品,疑似由“中华老字号”五芳斋代工。面对舆论风暴,两家企业回应前后矛盾。
尽管来伊份于5月12日凌晨回应,表示深感抱歉,已第一时间启动全链路调查程序,并对涉及批次产品下架。但代工模式埋下的品控隐患,还是让众多网友纷纷质疑来伊份的食品安全管理。
消费者控诉“带血创可贴”惊现粽子
5月10日,江苏宿迁的苏女士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视频中,情绪激动地表示在来伊份购买的蜜枣粽中吃出“疑似带血创可贴”:“给孩子喂粽子时发现的,这明显是创可贴,上面还有血迹!”
苏女士表示,粽子购自当地来伊份门店,生产日期为2025年4月2日。视频引发舆论哗然。
5月11日下午,该消费者更新视频称,11日上午已带孩子去检查传染病各项指标,目前没有被感染。“但医生说传染病大概有潜伏期,大概三个月。公司过来想把样本拿走检测,我没同意。”
5月12日凌晨00:13,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蜜枣粽异物的情况说明》,称已对该批次(2025年04月02日)蜜枣粽进行了下架处理,消费者也可选择就近门店进行退换货,并可得到相同金额的额外补偿。
说明称,公司对该消费者表示了深切的关怀与歉意,已立即成立专项小组展开调查。同时承诺消费者因食用存有异物的蜜枣粽而出现的身体问题,由此产生的检查、治疗费用,公司全额承担。
对于创可贴,来伊份在说明中表示,粽子的加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均设有专岗、专职检验人员。工厂设有专人专岗对车间人员检查伤口异常情况,如发现伤口,明确规定不得参与与食品直接接触的相关环节。
针对消费者提到的异物,公司还没拿到实物,会在取得实物后,作进一步分析判断。
截至发稿,涉事创可贴的来源仍未明确。究竟是生产环节的疏漏,还是物流、仓储过程中混入异物,来伊份尚未给出最终调查结论。
记者查询发现,在郑州有福都购物广场金达店、郑州东站店等多家来伊份店铺。在美团上各家店铺中,高粽仍正常售卖,但与视频中相同的“高粽——端午有礼”已均不可见。
来伊份全国客服告诉记者,出现问题的商品(4月2号批次)已经进行了内部排查,进行了全面下架,可以放心购买。
代工企业老字号“五芳斋”陷罗生门
涉事蜜枣粽的包装信息显示,其受委托方为“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五芳斋是以粽子为核心产品的“中华老字号”,其传统粽子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8月,五芳斋登陆上交所,成为“粽子第一股”。
然而,诡异的是,事件发生后,五芳斋客服最初否认与来伊份存在代工关系,称“所有粽子均为自主生产”。
这一说法很快被包装信息“打脸”。消费者晒出的产品照片清晰显示,涉事粽子由五芳斋代工。
面对舆论质疑,五芳斋随后改口称“正在核查相关批次的生产记录”,但至今未公布调查进展。
上市三年来,五芳斋只有2023年的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录得7.04%和19.74%的增长,2022年和2024年,五芳斋的营收和净利润都是双降。2024年,五芳斋营业收入为22.51亿元,同比下降14.57%;净利润为1.42亿元,同比下降14.24%。
业内人士指出,代工模式在食品行业十分普遍,但品牌方与代工厂之间的品控衔接至关重要。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来伊份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也让五芳斋的食品安全信誉受到冲击。
来伊份食安问题频发,投诉居高不下
此次“带血创可贴”事件并非来伊份首次陷入食品安全争议。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伊份相关投诉超过1000条,涉及“产品变质”“吃出异物”“售后推诿”等多个问题。
2022年,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对来伊份某门店进行抽查时,发现其销售过期食品,最终处以1万元罚款。
2023年,有消费者投诉在来伊份话梅产品中吃出塑料碎片,但客服仅以“赔偿20元优惠券”了事,引发消费者不满。
2024年初,某第三方检测机构抽检发现,来伊份部分坚果产品微生物超标,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今年4月份,男子起诉来伊份缺斤少两案刚刚开庭。消费者张先生表示,2025年1月19日,他在来伊份购买了七包“计量称重”的黑巧克力,通过电子秤测量后却发现,包装重量竟占了巧克力总重量的13.6%。张先生认为来伊份过度包装,如果他买1000g该巧克力,他将为包装支付约47元,并向法院起诉上海来伊份食品连锁经营有限公司,要求赔偿500元。
业绩下滑、门店收缩,陷恶性循环?
来伊份于1999年在上海成立,主要通过委托生产的方式在全渠道销售自主品牌休闲零食,旗下有嗨吃无骨、伊天益袋等近千款零食,品牌理念为“全球好品质,健康好生活”。
2016年10月,来伊份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A股的“休闲零食第一股”。
近年来,来伊份的业绩持续下滑。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亏损7526万元,门店数量较2023年减少600家。
分析认为,来伊份正面临“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等新兴折扣店的激烈竞争,对来伊份等零食品牌影响颇深,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
2024年,来伊份收入同比减少15.25%至33.70亿元,并且由盈转亏,净亏损为7526.76万元,同比下降了231.94%。
截至今年一季度,来伊份收入同比下跌1.23%至10.48亿元,净利润同比下跌79.72%至0.12亿元,已经连续9个季度营收下滑。
2024年,14家零食企业中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的共11家,同比下降的有3家。分别是来伊份、良品铺子、好想你,来伊份对应的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231.94%。
2017年,来伊份提出“万家灯火”计划,要在2023年实现全国1万家门店。
但2024年末数据显示,来伊份全国门店总数3085家,同比减少16.28%。
行业反思:如何守住食品安全防线
此次事件也折射出整个休闲零食行业的共性问题:代工模式监管缺失,供应链管理松散,行业竞争加剧下,品控让位利润。
一些品牌方为降低成本,将生产外包给第三方,但对代工厂的审核和监管不到位,导致食品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无小事,消费者对食品卫生的关切不容忽视”,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认为,来伊份作为知名休闲食品企业,其产品中竟被曝出“疑似创可贴”的异物,无疑在公众心中投下一道阴影。
尽管企业迅速回应,称已下架相关批次产品,并强调有制度约束员工伤口管理,但回应中“尚未拿到实物”的说法,仍难平息消费者的疑虑与不满。
“这背后暴露的,或是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监管流于形式的问题。”杨怀玉表示,企业自查机制是否形同虚设?如果真如其所言设有专人检查,为何还会出现此类低级错误?
企业在第一时间的反应虽值得肯定,但更应以实际行动查明真相,公开透明地向公众交代。
消费者不是试验品,食品安全不能靠运气。此次事件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责任担当,更反映出整个食品行业在质量控制上的短板。
监管部门也应介入调查,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切实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唯有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才能真正构建起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基石。
本稿件为大象财富原创,未经大象财富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及其他组织不得转载、复制、重制、摘编、展示、改动或建立镜像。如已转载,请自行删除,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0371-65888889;邮箱daxiangcaif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