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探索实行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对红白事操办规模、宴席标准、礼金上限、服务队伍、监督管理等作出倡导约束
尊重地方传统习俗,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切实做到群众的事与群众商量着办
广西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群体开展专项监督,对违规举办红白事的党员干部给予相应处理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军伟 何伟 林凡诗
广西来宾象州县妙皇乡思高村,有一个“家宴中心”。村民家里办红白事,会统一到这里操办。村民覃望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家宴中心最多能摆15桌宴席,村里推出以实惠家常菜为主的节俭套餐供村民选择。一场红白事的花费比过去降低近2/3。
妙皇乡一名干部说,如今,全乡户均年人情消费大幅降低,红白事操办平均花费减少一半左右,大大减轻群众负担。
这样的乡村新风,在广西屡见不鲜。近年来,广西探索实行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对红白事操办规模、宴席标准、礼金上限、服务队伍、监督管理等作出倡导约束,着力整治农村“人情债”和“攀比风”。
2024年6月起,广西111个县(市、区)已全面铺开“五个统一”工作法,各地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白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愈加浓厚。
“五个统一”减轻人情负担
广西的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指统一操办规模,对红白事桌数、人数等作出群众接受的倡导性规定;统一宴席标准,制定以当地家常菜、特色菜为主的节俭套餐,明确宴席人均支出限额;统一礼金上限,由村民自己商定礼金限额;统一服务队伍,可由专业团队提供物什设备、餐饮服务,也可由邻里乡亲相互帮衬、互帮互助;统一监督管理,以村规民约制定奖罚机制,以移风易俗小切口推动乡风文明大变化,减轻群众不必要的人情负担。
“五个统一”工作法实施过程中,广西充分尊重群众主体意愿,采取试点探路、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的方式,显著减轻群众不必要的人情负担,促进清新乡风沁润人心。
——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在玉林,北流市上珍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过去,村里孩子考上大学的家庭都会办一次风光体面的“升学宴”。“那时,一些村民认为宴席桌数越多越好,标准越高越有面子。”上珍村党委书记李锋说。
2023年5月,广西统筹考虑地域差异、习俗特色、治理能力和群众意愿等因素,遴选30个县(市、区)150个村(屯)开展移风易俗试点。上珍村是其中之一。
同年,村里成立移风易俗理事会,理事会成员、村干部与村民充分沟通交流,决定把群众意见最大的铺张浪费作为突破口,红白事相关规定纳入了村规民约——村里宴席红包随礼从原来的500元改为不收红包,桌数从50桌减为20桌,宴席标准从每桌1000元降至380元。
如今,曾经争相攀比的“升学宴”,已改成每人28元标准的统一自助餐。村“两委”干部带头以送鲜花、种植“成长纪念林”等方式,代替向大学新生送贺礼的老办法。
与上珍村一样,2年多时间里,广西众多试点地区逐渐探索出当地群众普遍接受的红白事标准和流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尊重群众,不搞“一刀切”。在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八科村一位村民因病去世,子女们原计划按当地习俗宰杀7头牛、5只羊。得知消息后,当地移风易俗工作小组成员来到家中悼唁,并为他们算了一笔经济账,劝导节俭办事。最终,子女们决定只邀请亲朋好友前来悼念,丧事简洁而不失庄重,将原计划6万元的花销减少到约1.5万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古晓峰说,“五个统一”是一种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重在倡导性和约束性相结合,重在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治相结合,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尊重地方传统习俗,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切实做到群众的事与群众商量着办。
——交流互鉴,共同提升。随着试点的推进,广西各地逐渐形成各具特色且可操作的经验做法。比如,河池市鼓励利用村部旧址、仓库等场所建设“新风食堂”,为村民操办红白事提供便利;柳州市城中区作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推进婚俗改革,创新婚俗礼仪。
2023年,广西将移风易俗试点县(市、区)分为5个片区,组织片区间观摩交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要和群众商量着办,既要讲‘情’也要讲‘理’,才能更好回应基层群众对移风易俗改革的期盼,把事情办在群众的心坎上。”百色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张星说。
民间网络红人梁智精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民福村以快板形式宣传移风易俗工作(2024 年 2 月摄) 百色市文明办供
多管齐下促改革落地
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广西坚持高位推动、系统推进,多管齐下力促改革落地见效。
广西高度重视移风易俗改革,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就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带头挂帅、靠前指挥,深入基层调研,主持召开有关会议进行专题部署;制定《广西治理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实现多方联动、协同发力。
广西各地纷纷出台“接地气”的措施办法,因地制宜推行“五个统一”工作法,遏制、破除部分地区红白事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不良风俗,保障移风易俗改革落地见效。
在加强倡导规范的同时,广西一手抓榜样示范,一手抓纪律监督,以身边人身边事带动乡风向新。
“作为老党员,一定要树新风作表率。”来宾市象州县罗秀镇纳禄村原支书潘福登70岁生日坚持不办寿宴,只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便饭以示庆祝。
在隆林,当地以声誉好、威望高、有影响力的党员干部简办家族白事为突破口,引导示范基层群众将宰杀牲畜从10多头降至3头以内,淡化了以“牛礼”论孝顺、争面子的风气。
在崇左市天等县进远乡岩造村,由村“两委”干部、榜样人物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2024年共操办节俭型红白喜事12场,共为群众减少支出8万元。村里池塘步道旁的围墙上,张贴着这些榜样人物节俭办事的先进事迹。
“在身边榜样的示范引领下,村民纷纷效仿,节俭氛围日益浓厚。”天等县进远乡党委宣传委员杨正乐说。天等县委书记欧正表示,如今,群众在红白事上的攀比现象大幅减少,当地正在形成比产业发展、比孩子教育的社会新风。
与此同时,广西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群体开展专项监督,对违规举办红白事的党员干部给予相应处理。
比如,2023年8月,河池市纪委监委通报,都安瑶族自治县永安镇安兰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卢某某存在超标准、超规模宴请问题,受到党内警告处分。2024年7月,百色市西林县纪委监委对信访举报党员干部何某在办女儿婚宴过程中,违规超标准宴请宾客、违规收受礼金的问题进行核查,并在查实后给予何某党内警告处分。
广西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曝光违规问题,保持纠治歪风陋习劲头不松、力度不减,新风正气不断充盈,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
移风易俗常态长效
移风易俗是一项连续性、长期性、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实现常态化长效化,需要一整套务实管用的运行机制。
强化法治规范。在基层实践中,有的地方铺张浪费,与缺少法规约束相关。作为广西首个关于移风易俗的地方性法规,2023年11月实施的《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决定》提出,公民操办红白事应当从俭从简,期限次数、范围、礼金标准等应符合政府的倡导性要求或者村规民约。
“有了法规约束,做移风易俗工作更有底气。”一位基层干部说,这种依法治理的方式既不破坏民族传统习俗,又通过法治力量形成约束,为推行文明新风“铺路架桥”。
完善考核激励。记者发现,广西多地将移风易俗改革转化为数字指标并形成积分,奖励善行义举、凡人善举,推动改革融入日常、形成自觉。
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农俊海介绍,村里将移风易俗等纳入“积分制”管理,将每季度群众践行移风易俗的情况进行统计,结算为“爱心超市”积分,可兑换相应物质奖励。现在,这里的乡风更文明,乡村发展呈现新活力,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8.6%。
广西各地结合实际,在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重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浩认为,下一步可考虑将群众移风易俗满意度等纳入乡村振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地方加大对各村镇移风易俗绩效考核和榜样单位、个人激励,以奖促建,进一步提升改革执行效果。
加强新风宣讲。记者在思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公示栏上看到,2024年多个月份均有移风易俗相关主题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思高村党总支书记覃祖珍介绍,村里聚焦群众身边“大小事”,打造“一杯茶”移风易俗议事会活动品牌,村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村民代表等围坐一堂,一边饮茶一边商定红白事新规。
隆林将移风易俗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依托“广西三月三”、跳坡节、火把节等民族节庆,通过“谈、唱、写、宣、绘”方式,以乡音传播新风;发挥民间文艺队伍、文艺骨干作用,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快板、八音、顺口溜等,创作编排具有地域特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文艺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践行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