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尹星云)5 月9日—11日,舞剧《主角》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该剧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制作演出、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支持,改编自作家陈彦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

舞剧《主角》以秦腔名伶忆秦娥从牧羊女到“秦腔皇后”的四十年人生为主线,展开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的交织碰撞,舞者以刚柔并济、细腻丰富的肢体语言演绎出忆秦娥从青涩懵懂到成熟蜕变的人生历程与境遇,乡野戏台、茶馆红绸、高台镜面、腾空戏服等极具冲击力的舞台视觉,将文学经典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舞台叙事,引发观众深思与共鸣。


该剧摒弃常规舞台上华丽的舞美布置、繁复的场景变化,以极简干净的舞台呈现,让观众把目光聚焦于舞蹈本身,极简但绝非苍白,而是用“返璞归真”为肢体语言腾出呼吸空间。

正如舞美设计任冬生所言:“突破传统叙事,以碎片化画面直击人物内心。”这种让舞台“做减法”,让情感“做加法”的创作哲学,成就了一场让舞台真正属于“主角”,让观众将目光交予演员的双向奔赴。


总编导王玫在编舞理念上,始终有自己的执着与坚守,她认为所有的创作都是为了塑造角色形象,是为了服务主题,是为呈现人物真实状态,以极致的肢体语言展现思想性的深刻,艺术性的纯粹。

这种理念在“忆秦娥练功房”段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光束聚焦在布满裂痕的砖墙前,舞者并未呈现传统舞剧中炫目的舞段,而是以近乎写实的肢体语汇还原着戏曲演员日常的热身、踢腿、练功……这些看似“非舞”的肢体表达,表现的确是忆秦娥日常练功的真实状态,也是对角色生命状态的精准捕捉。

舞剧《主角》没有选择线性叙事的“安全路径”以及常规套路式创作,而是以忆秦娥的人生切片构建起“被迫学戏”“打磨成角”“感情纠葛”“舆论裹挟”等篇章结构,用忆秦娥人生主题的变奏,为观众展现“主角”形象的复杂与多元,让作品挣脱了故事表层的桎梏,得以深入挖掘人性与时代的深层命题。

作家陈彦在观看首演后,对这种叙事革新给予高度评价:“舞剧《主角》摒弃了形而下的故事线铺陈,转而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内核。它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交织,让观众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见证生命的抗争、挫败与挣扎,以及那份永不磨灭的倔强与果敢。”

舞剧《主角》弱化“讲故事”而专注“塑命运”的叙事策略,将主角的人生经历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让作品超越类型化创作的边界,在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与观众达成了关于命运、选择与坚守的共鸣。


作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舞蹈演出季的开幕大戏,舞剧《主角》在北京演出结束后,将于5月16日—17日亮相“第四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在黄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剧场开启巡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