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老宅子里头那些老物件儿,承载着咱祖辈的智慧和记忆。如今这些老家伙一个接一个地退出历史舞台,让人忍不住唏嘘。时光匆匆,带走了老物件,却带不走咱心里头的那份情愫
01
自行车上光腊
记得小时候,骑个二八大杠那叫一个神气,不过自行车保养可是大学问。
爹常拿出那小圆铁盒子,掀开盖子就能闻到那股特殊的蜡味儿,用棉布蘸点儿上光腊,一圈圈地擦车架,擦得锃亮锃亮的。
一盒子两毛五,能用大半年,比现在那些瓶瓶罐罐的自行车清洁剂实惠多了。
那时候谁家自行车擦得亮,都是种体面,邻居见了都夸咱爱惜东西。
02
银票夹
这可是过去人的身份象征,比现在的名牌包包还讲究。
我爷爷那个布艺三折银票夹,外头看着朴素,打开里面别有洞天,大仓小仓安排得明明白白。
五十年代初,物价不稳,买东西得带一叠子钞票,没个正经票夹咋装得下?
有回赶大集,爷爷掏出票夹,里头整整齐齐码着五六种票子,人民币啊,糧票啊,布票啊,全凭这一个小东西收拾得服服帖帖
如今手机一刷就完事,年轻人哪还知道这票夹的学问。
03
铁制双花犁
村里老支书家还挂着一副,那是他爹的传家宝。双花犁可是种地头一号功臣
犁头两边开花,轻轻松松就能翻两道土,比单犁强得多。
五十年代末,村里头能有个双花犁的,那是真正的种田好把式,俺爹靠着它一亩地能多打二十多斤粮食呢!
手扶犁,牵着牛,甩开膀子往前走,那劲头儿,年轻人真是想象不到。
铁活儿十足,沉甸甸的,光一个犁铧就得十来斤重,现在人抬都抬不动了。
04
牛骚头
这玩意儿可有讲究了,咱老家管它叫牛骚头,别处有叫牛鞭的,打牛可不是真打。
竹片一甩,啪啪直响,吓唬吓唬牛就行,牛听着声就知道往哪拐。
俺爷爷做的牛骚头,七根竹片,晒得黄亮亮的,用了二十多年都没坏。
做工讲究,每根竹片厚薄一致,甩起来声音脆,震得牛耳朵一抖就听话了。
现在田里基本看不见黄牛了,这手艺也就没了传人。谁能想到,赶牛都是门学问呢
05
石雕赑屃神龟
这小东西别看不起眼,可是正经的文房雅物,先生们的案头必备。
我家那个是外公从一个落魄秀才手里换来的,青石雕的,龙头龟身,背上一个微缩的石碑,精致得很。
古时候大碑下头垫的就是赑屃(音bì xì),寓意文运绵长。这老物件镇纸、压宿墨都是好手
外公常说,文人雅士的桌案上若没个赑屃,就跟戏台上的人没穿戏服一样,缺了行头。
如今电脑键盘上哪还用得着镇纸,这传统文化的意蕴也就慢慢淡了。
06
老连枷
打谷场上的霸主,一甩一甩的,节奏那叫一个带劲!
连枷由两截木棍组成,中间用牛皮绳连着,大人甩起来虎虎生风。
俺爷爷有把老连枷,主杆是楸木的,耐磨不易折;打谷杆用的是槐木,密度高,打起谷子来脱粒干净利索。
记得七八岁时,爷爷教我用小连枷,那份笨拙劲儿,没少让长辈们笑话
打谷要领多着呢:甩的力道、角度、节奏,没三五年功夫掌握不了。连枷声是秋收最美的乐章,现在的娃娃哪听得见啊。
友友们,这些老物件承载着咱祖辈的生活智慧,你家还有几样保留着呢?能说出它们都咋个用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