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邮政在网上营业厅上放出了一款“一路相伴感谢邮你”商品册,其中《乙巳年》三地加字小全张引起不少集邮者关注,加字内容为“中国集邮有限公司 成立七十周年纪念”,原来这个为集邮而生的公司,已经成立七十年了。



1955年1月10日,中国集邮总公司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集邮服务公司。同时《集邮》杂志创刊,这也是中国第一份官办邮刊。



《集邮》杂志第1期上,曾发表了著名作家老舍为集邮者的题词:“集邮长知识,嗜好颇高尚,切莫去居奇,赚钱代欣赏。”四句话言简意赅,当时在集邮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集邮作为一项有益的文化活动,曾备受提倡,集邮业务顺应社会发展,从无到有,逐渐成为邮政部门的一项新业务。



1955年10月23日,上海南京东路设立了中国集邮公司上海分公司,开幕当天,原计划逐日发售的一万份售品价目表,第一天就卖出了九千多份。



截至1959年,全国已有230个邮电局先后开办了集邮业务,其中包括新中国邮票、解放区邮票、外国邮票和集邮用品,同时集邮公司还开办了国内邮票函购和邮票对外出口业务。

当时中国集邮公司函购邮票都装放在一个小纸袋中,虽然纸张粗糙,却浸透着文化气息,上面印着:“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而且是小型精致的艺术品”。



1966年8月,北京东安门大街的中国集邮公司受到冲击,被迫关门停业。9月,全国各地的集邮分公司和门市部相继停业,至此,国内集邮业务开启了全面禁止的12年。

1978年6月,邮电部发出《关于恢复国内集邮业务问题的通知》。7月1日,邮电部决定将中国邮票出口公司改为“中国邮票公司”。



1979年1月,邮电部决定成立“中国邮票总公司”,它由邮票发行局、中国邮票公司和北京邮票厂合并而成。对内称为邮票发行局,对外称中国邮票总公司,一个机构,两个牌子。

同年,总公司开始向国内各界发布新邮预报,改变“文革”时期“大量发行,长期出售,价格不变”的方针,实行“适量发行,限期出售,定期调价”的新方针。邮电部要求总公司“提高邮票的设计和印刷质量,搞好邮票发行和扩大出口。”



1980年,恢复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在邮政部门限售一年的规定,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邮票进行了一次大调价,相当于承认了邮票在集邮领域的商品属性。

1985年7月1日,邮电部将邮票发行的政府职能与集邮经营分开,中国邮票总公司改名为“中国集邮总公司”,并搬到了和平门,与中国邮票博物馆在同一楼中。



1990年10月15日,总公司对1988年年底发行的部分邮票进行了调价,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已经九次调整价格的疑问,原中国邮票总公司经理刘殿杰进行了解答。

“集邮票品调价,是指导进入集邮领域的邮票或集邮品的售价调整,作为集邮品,它们已经脱离开面值,按照供求规律来决定售价。如‘T.131《三国演义》第一组’小型张,面值3元,现售价调为6元。如果它再次进入邮政通信领域的话,仍然只能按面值使用。”



也就是从此刻开始,发行时间超过一年的邮票从邮资凭证变成了以收藏为主的商品。

2012年,“中国集邮总公司”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集邮产业化”论坛,这是“集邮产业化”理念的正式宣布。总公司制作的邮品开始从单一满足集邮者,转变为既面向集邮者也要面向社会。

不少人也明显感觉到,这个时期的商品册变得越来越脱离市场价值,热点和主题成为此时最大的卖点,专门吸引不懂集邮的圈外人购买。



在总公司看来,集邮者不购买的产品,不等于社会不需要,集邮产品并不是集邮者的专属,面向社会要多元化,并呼吁集邮者要有一个包容的意识。

慕然回首,如今无处不在的电脑、互联网、手机,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短信赶不上微信,通话比不上视频聊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似乎再也用不着写信寄信了。



尽管面对如此多的挑战,对于邮票是否走向消亡这一话题,集邮者还是有着非常乐观的见解:传统信函即使成为古董也仍会拥有迷恋者,邮票即使退出通信使用也仍具有收藏价值,因为无数的邮票和实寄封片,记述着古今通信历程,印证着人类的邮驿史、邮政史、集邮史、情感交流史。如同历代的各种钱币,即使停用了,却依然拥有相当多的喜爱人群。



虽然邮票的基本功能——邮资凭证依然存在,但正在逐渐弱化,与此同时,邮票的附加功能——宣传、纪念、集藏正在不断延展,此消彼长,集邮礼品已经逐渐替代了邮资凭证成为邮政经营的特色业务,集邮总公司也终将代替邮政柜台,成为邮票的最终归宿,这种转型是浴火重生还是玩火自焚,只有未来才能给出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