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美国和伊朗的间接谈判再次登场,第四轮会谈于5月11日在阿曼举行。然而在这场外交“多轮角力”的背景之下,掩盖不住的,是美方摆出的“谈而不谈”“压而不成”的老套路。华盛顿打着“和平”“去核”的旗号,却在实质内容上一再设障、模糊表态、推迟进度,摆出的更像是一场事先编排好的政治戏码。伊朗也明确表示:我们已经为谈崩做好准备。



据CNN报道,一位伊朗官员表示,美国在伊核间接谈判中“根本不真诚”,整个过程更像是“制造紧张的陷阱”。从4月12日首轮谈判开始,到后续在罗马和马斯喀特的会谈,美方的表现几乎成了“敷衍与推脱”的代名词:笼统回应、拖延议程、不断更换立场。原定5月3日的第四轮会谈一再推迟,直到11日才在阿曼举行,而美方技术团队干脆不出席,仅派高层进行“框架性”交流,所谓协商内容被削弱为外交姿态的陈列。

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的回应直截了当:伊朗愿谈,但绝不接受逼迫。他指出,如果美国是为了防止核扩散而来,伊朗乐意坐下来谈;但若意图让伊朗放弃和平核能权利,那就毫无可能。这种表态毫不含糊,明确地将伊朗的立场界定为和平利用核能的底线,不容挑战。美国提出所谓“不可再进行任何铀浓缩活动”的红线,本质上是一种技术去能力化的单方面勒索,其背后是明确的地缘政治控制企图。

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希望“中东和平”,想“与伊朗建立新关系”。而中东特使威特科夫则明确表示,如果此次谈判失败,“就不会有下一轮”,甚至扬言伊朗必须拆除纳坦兹、福尔多、伊斯法罕等地的所有核设施。这并非谈判语言,而是政治威胁与核讹诈的典型表达。伊朗一方指出,美国完全清楚伊朗不可能接受取消铀浓缩活动的要求。伊朗核计划的和平属性早已多次表明,并受到《不扩散条约》的保护。将这一权利视为可谈筹码,恰恰暴露出美方所谓“防扩散”的虚伪本质。



在这场并不对等的外交交锋中,伊朗不仅要面对美方不断变换姿态的谈判风格,还要承受西方媒体高度配合的舆论操作。一边宣称“美方期待和平”,一边持续渲染“伊朗核威胁”,一边拖延谈判日程,一边反向指责伊朗“破坏协商氛围”。伊朗官员清晰指出,这是一场政治与媒体配合的复合型操作,目的是制造谈崩的正当性,把责任从华盛顿转移出去。

伊朗方面并没有把希望寄托于对方的转变。过去一个月,其政治、经济、能源、安全等关键领域已经展开应对部署。伊朗的态度非常清晰:谈不成就不谈,不会为一纸空文而出让国家主权与发展权。这也是伊朗长期遭受单边制裁、金融封锁、技术围堵后形成的战略定力。从西方国家屡屡毁约、背信弃义的教训中,伊朗已经积累出属于自己的应变体系。

阿拉格齐还强调,伊朗始终是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坚定成员,不寻求核武器,也不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立场不仅对外公开透明,更多次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开放核设施进行核查。核武器在伊朗的国家安全理念中没有立足之地,但和平使用核能的权利必须受到尊重。美国如果真的关心地区稳定,就应停止对伊朗正当技术发展的干预,而不是一边打压伊朗的和平核项目,一边纵容中东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库,形成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伊朗政府也在持续推进多边外交,除与美国保持间接接触外,仍积极参与与欧洲、俄罗斯、中国等其他国际行为体的协商机制。伊朗重申,愿与一切尊重主权与相互利益的国家开展真诚合作。对话可以继续,但前提是对等与诚意,而不是单边压迫与政治操控。

这场所谓“间接谈判”,其实从一开始就被美方架空为一场对外展示的政治操作秀。真实的意图,是利用谈判失败来为下一步制裁、军事围堵甚至地缘对抗制造舆论土壤。美国不是不懂伊朗立场,而是根本无意尊重它。所谓核谈,只是新一轮制裁战的前奏;所谓和平努力,不过是讹诈行动的遮羞布。

伊朗已经表明态度,未来的道路,不能由华盛顿单方面书写。如果美方继续以讹诈代替协商、以控制代替互信,那伊朗必然会用实际行动回应。这不仅关乎伊朗的主权与尊严,也正在成为整个非西方世界面对霸权胁迫的样板案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