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印度和巴基斯坦又因为克什米尔打起来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三天结束。

围绕克什米尔的冲突,不同于巴以冲突和俄乌战争,注定只是小打小闹。

巴以冲突的不可调和原因有三,一是犹太人流浪千年后于近代燃起的复国主义烈焰,这股烈焰因希特勒屠戮600万犹太人的暴行而火上浇油变得不可遏制;二是美国和以色列互相控制,彼此交融。以色列是美国嵌入中东的一枚钉子,是大棋局战略的一部分,是深层政府军工复合体的大买卖,再者,犹太精英控制了美国各行各业,自认罗马帝国后裔的美国权力精英,将拯救犹太人视作对历史的回响和共鸣(历史上罗马帝国曾收留犹太人,专门设了一个供犹太人居住的犹太省)。三是阿拉伯国家的复仇,阿拉伯帝国曾经的辉煌,令现在客观上式微的他们不可能甘心认命,世间的一个真理,一个帝国在强盛时往往宽容,衰落时则变得激进,当下各种恐怖主义的泛滥,某种程度是力量对比相差太大,只能采取极端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利益,换言之,哈马斯也未必想成为哈马斯,奈何弱肉强食的世界是不讲道理的,面对拿着圣经当地契又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唯有出此下策。

俄乌战争则是苏联解体的余震,在这个被普京称为“20世纪人类最大地缘灾难”的事件中,俄罗斯作为苏联帝国的主要继承者,隐忍了三十年,每个俄罗斯人心中都有一股愤愤不平之气,毕竟,苏联的解体一方面是自身的充斥教条主义的计划经济导致,另一方面是美国的“杰作”,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话说,美国为了瓦解苏联花了2万亿美元,趁苏联解体之时,在历史上东倒西歪的乌克兰趁机在分家中占了大大的便宜,在分家时分给乌克兰的领土里,克里米亚和乌东许多地区都是苏联时期斯大林、赫鲁晓夫等领导人为了维系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兄弟情”倾情赠送给乌克兰的,前提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共处在苏联大家庭,谁料,苏联解体,兄弟情变成塑料兄弟情,俄罗斯人在对自己极其不利的“分家”中因为当时自身的衰弱不得已吞下了苦果咽下了苦水,但这不代表它在恢复元气后不会秋后算账,苏联刚解体时,普京的恩师索布恰克说过一句话,俄乌之间必有一战。这就是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多而普京的支持率越来越高的原因所在。

比起巴以冲突和俄乌战争这两大当下世界的主要纷争,印度和巴基斯坦围绕克什米尔的“战争”自然就是茶杯风暴,小打小闹了,这个由著名“搅屎棍”大英帝国留下的“分家后遗症”,既没有军工复合体的深度参与,也没有历史中完全不可调和的剧痛,而作为克什米尔冲突中作壁上观的最近的最有影响的大国——中国,反而是为了自己正在进行中的复兴大业期望周边区域保持和平的。

正因如此,南亚注定无战事。

2

被印度和巴基斯坦争夺的克什米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面积约22.3万平方公里。

二战后,英国殖民体系渐次崩塌,作为当年所谓英女皇王冠上的最璀璨明珠的“印度”,成了时代的幸运儿,迎来独立的机遇。

按照1947年的《印巴独立法案》的划分计划,克什米尔可自行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英国殖民者深知克什米尔地区民族复杂,摆明了不愿趟这趟浑水。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克什米尔本来是有自己的“皇帝”的,那边的叫法是——大君,这位大君原想保持独立,奈何夹在印巴中间,不能自主,巴基斯坦的武装部队一上来,大君就慌了,抱印度大腿,发布声明,让克什米尔加入印度。

由此,开启了打打停停、延宕半个多世纪的克什米尔冲突。

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实力不像俄罗斯和乌克兰那般悬殊,所以双方打仗只能是互有胜负,谁都无法单独占领克什米尔全境,当下,克什米尔分成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

在这两个地区中,经常动荡不安,成为冲突导火索的是三哥控制的那片地,即印控克什米尔。


为啥印控克什米尔老出事呢,因为此地的穆斯林人口超过了6成,是印度唯一一个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

少数驾驭多数,需要一点统治的智慧,三哥在前期也是这么做的,根据印度宪法第370条,印控克什米尔拥有独立邦旗和法律,具有高度自治权。

饶是如此,印控克什米尔也是冲突频发,三十年来,当地持续爆发武装叛乱,死者以万计。

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克什米尔分离主义武装,巴方则一再否认。

虽然不太平,但勉强对付是可以的。

问题出在2014年,莫迪上台了。


中国网友喜欢戏谑莫迪为老仙,但这个老仙其实实力是有的,尤其会搞经济,印度这些年来的GDP保持高速增长,乃至截止目前,努把力的话,可以坐中美之后的第三把交椅。。

只是印度若想复兴,骚瑞,用词不当,印度历史上多受外族蹂躏,几乎没有“兴”过,所以不能叫“复兴”,如果印度若想“首兴”,比起中国,它有一个天然的缺陷,那就是种姓制度叠加碎片化多民族的“落后硬件”拖了后腿,对此,莫迪为了将这些破碎的、千沟万壑般的印度现实整合成一个国家兴盛所必须的“印度主体民族”,就得下点猛料了。

这个猛料就是鼓吹穷兵黩武的扩张主义,将国内的种姓矛盾和民族矛盾转移为一致对外的扩张激情,只是光鼓吹容易沦为嘴炮,所以还要再恰当的时机动一动手。

因此,莫迪上台后,隔三差五在中印边界搞搞震,但历史和现实都教育了莫迪,在中国面前捋虎须是要冒着极大风险的,也是讨不到什么便宜的,闹不好就像1962年的中印战争一样,把“挑事入侵”打成了“首都保卫战”,。

正因如此,莫迪才打起了克什米尔的主意,借着克什米尔纷争,与巴基斯坦干一架,以最小的代价煽动印度民族主义,弥补“大国梦”的硬件缺陷。

基于这个目的,莫迪在2019年取缔了印控克什米尔的“自治地位”,进一步打开了印巴冲突的潘多拉魔盒。

求仁得仁,2025年4月27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如莫迪所愿,发生了暴力冲突。

莫迪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开打了,5月7日,印度空袭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尔多个据点。

只是天不从人愿,莫迪满以为可以打个漂亮仗,结果让依托中国军工技术的巴基斯坦“反杀”,歼-10C大胜“阵风”,无人机甚至干到了印度首都新德里。

莫迪见状,连夜叫停,收兵认怂。


3

莫迪敢于骤然开打,肯定是抱了必胜的信心的。

从印巴的军事力量对比来看,莫迪的信心倒也不是空穴来风。

核武器方面,印度拥有172枚核弹头,巴基斯坦拥有170枚,算是旗鼓相当,只是核武器主要的作用是威慑,几乎没有下场的可能。

从核威慑来看,印巴打了平手。

再看国防预算,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4年的报告,印度的国防支出是巴基斯坦的9倍。印度胜出。

兵力方面,印度拥有超过140万名现役军人,位居全球第四,相形之下,巴基斯坦的现役军人只有65.4万人。印度再次胜出。

陆军装备方面,巴基斯坦拥有2600多辆坦克,印度拥有4200多辆坦克,差不多是巴基斯坦的一倍。印度仍然胜出。

空军方面,印度拥有2229架军用飞机,包括513架战斗机和130架轰炸机,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军机比印度少了830架。印度还是胜出。

海军方面,印度拥有293艘舰艇,规模是巴基斯坦的两倍以上。印度又胜出。

无人机方面,印度无人机数量多于巴基斯坦,未来几年内将运作5000架无人机,而巴基斯坦的无人机更具实战经验,自2015年起就用于反恐行动,可能也更先进(从中国进口)。无人机这块算打个平手,或者说,巴基斯坦略胜一筹。

当莫迪看着印巴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大概觉得无论从哪方面看,印度都会是战胜的那方,所以才悍然发动空袭,挑起战争,但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战场的实际胜负从来不是从纸上谈兵的“力量对比”分析出来的。


战场瞬息万变,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战术奇袭的运用,对战争的胜负都起着重要作用,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历来都存在,古有赤壁之战的5万孙刘联军大败20万曹操军队(号称百万),现有六日战争中的以色列在短短六天里以不到9万兵力击败阿拉伯30万大军。

眼下印巴的“3日战争”,将载入这类不算冷门的战争史。

这次印度的失败和巴基斯坦完胜,除了有赖中国生产的歼10-C战斗机,以及巴基斯坦的具体战术和实战经验,更因为印度发动“战争”的初心(目的)所致。

斯大林在二战之后有句名言,战争的胜负是在工厂里决定的。当时,美国军工厂的效率是德国法西斯的好几倍,这是斯大林得出该结论的论据所在。

若按照斯大林这句话,印度的GDP是巴基斯坦的12倍;印度的军费开支是巴基斯坦的9倍,由此观之,印度应该是稳赢的。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斯大林这个关于军工厂生产力和胜负的论断,有一个假定的前提,即战争双方是在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而印巴在克什米尔的冲突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只是局部利益之争,对于莫迪而言,如上文所说,更是一种提振国内士气和弥补种姓制度和多民族现实短板的“小花招”而已,具有非常大的投机性,因此,对于战争结果,赢了就见好就收,输了就及时止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盘梭哈。

若印巴战争持续下去,对印度的伤害要远远大于巴基斯坦,本就举债度日的巴基斯坦无非是日子更苦一些,而印度则可能葬送它几十年来苦心孤诣的“大国梦”,届时莫迪也会因为发动战争的决断沦为印度的“历史罪人”。

讲真,莫迪抱着这种“投鼠忌器”的心态打一场投机主义的烂仗,从一开始,印度就输了。

全文完

本文作者:哲空空,一个玉树临风的历史学家,著有《大时代博弈》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