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少华
编辑 | 李昊飞
出品 | 华山论剑V(iauto-ilife)
经历了4月车展季的喧嚣,以及3月和4月数十款新车的轰炸,汽车市场却没有如想象般红火起来。
一方面,不同车企、不同品类境遇差别很大,“强者恒强”的格局分化愈发明显。比如——
比亚迪4月乘用车销量达到37.26万辆,同比增长19.4%;
吉利汽车4月总销量达23.41万辆,同比增长53%;其中新能源板块销量突破12.5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44%;银河品牌的单月销量更是近10万辆,同比暴增281%;
奇瑞4月销量20.07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6.12万辆,同比增长85.5%;
长安汽车4月零售总量达20.6万辆,同比增长5.2%;其中新能源零售71,349辆,增长46.7%……
新势力中,零跑汽车4月交付达4.1万辆,同比激增173%,创下历史新高;小鹏汽车4月交付量达到3.5万辆,同比增长273%,连续6个月月交付突破3万辆;理想汽车4月交付约3.4万辆,同比增长31.6%;小米汽车4月交付超2.8万辆……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愈发饱和,以及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不少好产品也没有赢得该有的好销量。
这说明,在当下的市场中,长板够长还不行,只有产品、价格、渠道、用户口碑等全体系、全维度无短板,才有可能获得预期的表现。
比如极氪。4月,极氪品牌销量13,727台,如果加上领克品牌的27,589台,极氪科技集团4月销量41,316台,同比增长18.7%。但这个成绩,显然不是极氪品牌正常的水平。
作为中国品牌向上发力的主力军,极氪拥有最强的架构、最好的技术、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以及吉利控股集团无条件的“托举”。从产品看,极氪有001、007、007GT、7X、MIX、极氪X(参数丨图片)和极氪900等诸多有竞争力的车型。
只可惜,由于太过追求技术的迭代和极致的产品力,极氪001去年的“一年三换代”引发了老车主的不满,这也间接影响了极氪的新车销量。
近日,极氪科技发布内部通知,宣布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分管极氪品牌国内营销、销售、服务整体工作;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林金文将直接管理用户服务中心、用户网络中心、用户数字化、运营与流程,协助林杰管理极氪品牌国内营销服,向林杰汇报。
这也是继极氪与领克整合后,双品牌的进一步融合。作为吉利营销“老将”,林杰当下非常急迫的任务,就是要帮极氪梳理营销服领域存在的问题,助力极氪品牌销量的提升,并打赢极氪9X上市的关键战役。
近日,有消息称,极氪将在四五线等下沉的空白市场引入合伙人模式,门店沿用“极氪家”名字,构建“直营为主、合伙人模式为辅”的渠道模式,助力销量的提升。
对于林杰的任命,舆论和用户普遍给予了正面的肯定和期待。一方面,林杰在吉利已工作超30年,有非常丰富的营销经验和品牌打造能力;另一方面,林杰为人厚道、真诚,有利他精神,也善于跟用户交朋友,有利于改变极氪的用户口碑问题。
4月28日,领克900已成功上市,一小时大定过万。领克900的成功,也为极氪9X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和极氪一样,蔚来也属于销量表现低于外界预期的品牌。从品牌打造和产品力来看,蔚来是新势力中最可圈可点的。然而,由于定价、供应链和交付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蔚来销量迟迟难以站稳两万台大关,上个月,蔚来推出了“5年免费换电+5年0息限时购车”政策,使其产品性价比有了不小的提升。
4月,蔚来交付新车23,900台,同比增长53%,环比增长58.9%。其中,蔚来品牌交付新车19,269台,乐道品牌交付新车4,400台。
这个销量,尽管有增长,但与外界的预期还有些差距。
为了进一步提升乐道的销量,李斌也采取了“换人大法”,蔚来“老将”沈斐代替艾铁成,成为乐道新总裁。沈斐上任后,与蔚来进行了更多的资源共享,甚至在很多场合都改称“蔚来乐道”,提升外界对于乐道的认知度,其务实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舆论对于乐道的风评。
而沈斐要打的下一场硬仗,同样是定位为纯电动大型SUV的乐道L90。正如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所说,“如果乐道做得不好,整个公司的盈利都无从谈起。乐道必须要把自己的销售服务、新产品的成本、供应链方方面面做到一个非常好的水平。”
5月9日,蔚来内部公告显示,旗下子品牌乐道与萤火虫被深度整合至蔚来主品牌体系。乐道的产品研发、用户服务、区域销售等核心部门被拆解为一级部门,直接并入蔚来产品设计与研发集群(PD&D)及用户服务与体验集群(UE)。原乐道事业部中的产品体验、项目管理等职能划归李斌直管,而用户服务部门则由新任乐道总裁沈斐负责,向联合创始人秦力洪汇报。
据悉,此次调整将进一步深化资源整合,管理提效,但乐道与萤火虫在品牌层面将继续保持独立。
这与极氪私有化,并回归“一个吉利”可谓不谋而合。
事实上,除了极氪、蔚来外,包括星途、智界、享界等品牌都没有达到销量预期。当下市场的残酷性就在于,根本没有试错余额和容错空间。
这也说明,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品牌向上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但正因为难,才是中国品牌当下的使命所在。短期的销量承压背后,是“破茧为蝶”的重生,以及体系力的重新构建。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战斗力强的团队,好车不好卖只会是短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因为他们——除了胜利,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