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医生——”闵行区中心医院急诊大厅内,一位出车祸的男子被平车急速推入。急诊科护士沈中旭急步上前,一手探查男子的颈动脉,一手查看瞳孔,“患者无脉搏,瞳孔无反射,立刻通知医生,开始准备CPR!”

急诊忙碌不迭,重症监护室也一刻不停。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的护士王邵樑专心致志,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流下来,但他无暇顾及。

他们是不被熟知的男护士,更是最沉稳的生命守护者。在“5.12”国际护士节,让我们走近这两支特殊的护士团队,看他们如何以力量与温度,守护每一束微弱的生命之光。


5分钟的胸外按压比撸铁半小时累得多

“滴嘟滴嘟……”救护车的鸣笛声是急诊最常听到的声音。在闵行区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们有着独特的默契,他们不需要过多交流,一个眼神就能完成分工:有人负责胸外按压,有人准备除颤仪,还有人负责记录用药时间。

沈中旭还记得去年下班后发生的一幕:一位家属急匆匆跑到预检台喊:“有人晕倒了……在你们医院门口,需要急救!”听到这消息,刚刚交完班走到门口的沈中旭立即返回岗位,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赴现场,到达现场评估患者情况,并就地胸外按压,待转运床和急救设备到达后,大家一起将患者转运至抢救室内。

其间,沈中旭一直跪在转运床上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到达抢救室后大家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最终抢救成功。“也是那次,我才知道5分钟不间断的胸外按压比在健身房撸铁半小时要累得多,但是看见监护仪上患者心律曲线恢复正常,内心又无比的轻松。”

在闵行区中心医院急诊护理团队中,男护士占比约1/3,不仅丰富了护理团队的多样性,还在许多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理解

凌晨三点,监护仪的警报骤然响起,王邵樑几乎是条件反射般从椅子上弹了起来,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到病床前,和其他护士一起进行了持续30分钟的胸外按压。这一刻,他不再是曾经那个被病人一夸就耳根发红的年轻护士,而是照亮生命的那道光。

在ICU,护士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生命支持设备,还要在瞬息万变的病情中做出准确判断,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理解。王邵樑在其母亲经历气管切开术后,变得更能理解那些身患疾病的患者和家属的心情。在往后的工作中,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着每一位患者及家属有一位“非亲非故”的“战友”和他们在并肩作战。

如今,王邵樑还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科普上。“我希望打破大众对护士只能扎根于临床的刻板印象。”作为重症护理团队的1/48,他和团队小伙伴将患者的健康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全心全意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体外膜肺氧合、机械通气管理、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人工肝支持、血浆置换、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脑电图……作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重症护理团队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急危重症护理技术,提升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他们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自身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康复的信心。

护理的星辰大海,从不需要性别定义。在急诊科,护士是争分夺秒的“闪电”;在ICU,他们是深潜生命的“灯塔”。当每一束微光汇聚,黑暗自会退散——而这群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就是提灯照亮生命的人!


记者:陈美玲 金晶 姜莉黎(见习)

供稿:区卫生健康委

初审:岳顺顺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