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从一件可拆卸袖子的环卫工装,到点亮夜归路的公交专线,从车间流水线的“金点子”,到职工医疗互助的温情保障……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一套以畅通诉求渠道、完善服务机制、打开议事通道为抓手,创新推出的“职工说事”制度,近年来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基层治理生态。宁海县总工会将民主协商的触角延伸至企业末梢,用法治思维筑牢劳动关系“第一道防线”,为新时代“工会枫桥”经验提供了鲜活样本。
建好“小阵地”,兜住“大民生”
“咔嚓”一声,宁海县恒祥保洁有限公司职工朱双明利落地卸下工作服的两截袖子,露出晒得黝黑的胳膊。这个巧妙设计,源自他去年夏天在企业“职工说事”工作室里的一句嘀咕:“三伏天穿短袖干活,胳膊都要晒脱皮了。”一句不经意的“说事”,换回了一件有回应的“实事”。“职工说事”工作室这个“小阵地”,真正兜住了职工群众关心的“大民生”。
类似的场景在宁海随处可见。截至目前,宁海共计823家基层工会推行“职工说事”制度。其中,既有“恒祥保洁”这样的企业级工作室,也有在岔路镇高坛园区设置的区域性工作室——王玉琪调处工作室。推开该工作室的玻璃门,从轮值表上律师、心理咨询师的照片墙,到记录簿里密密麻麻的“家长里短”,处处都透着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与温度。
“过去职工反映问题像‘打游击’,现在推门就能找到‘主心骨’。”高坛园区工会联合会主席王玉琪轻点电子屏,调出此前办结的27件诉求,其中5件劳资纠纷预警被标注为黄色等级,化解在萌芽状态。据介绍,该工作室在园区内设置了5个劳动关系调处分点,聘请了10名企业调解员、5名预警员和3名律师,已累计化解职工矛盾纠份380余起,协办法律援助95件,调解劳资纠纷135起,有效地解决了困扰企业职工的难点、痛点、堵点。
织密“一张网”,守护“万家安”
“下夜班要走3公里才能打到车,太不方便了!”不久前,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职工说事”工作室的夜间来电突然激增,接线员在台账本上记下了这个共性需求。为解决该问题,当地工会组织当即联系人大联络站联合启动“跨界”响应机制。随着对企业职工出行需求情况的排摸梳理,相应解决方案最终被讨论形成代表建议,并在宁海县人代会上提出后交由宁海县交通集团进行答复办理。不久后,一辆227路夜间公交专线划破暮色,串联起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企业涉及的18个职工聚居区。“现在下班能赶上末班车,女儿等我讲睡前故事呢!”职工陈大姐说。
从工会小闭环运行到人大、政协参与的大闭环格局,从源头解决职工合理诉求到实现自处置与大循环相结合,不断深化的“职工说事”制度,正持续推进宁海各级工会对职工诉求的精准回应,加大说事成果转化力量,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的获得感。
据了解,这种跨界智慧在宁海已成常态。如胡陈乡总工会整合辖区司法所、商会打造了“助农说事团”,帮果农化解销售纠纷43起;岔路镇总工会联合交通执法队打造“卡友说事角”,为200多名货车司机解决年审难题……
“小到一颗纽扣,大到政策调整,只要关乎职工权益,我们就有机制兜底。”宁海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指着“职工说事”制度的闭环流程图说。
打通“数据流”,激活“治理源”
“我们不仅有线下说事工作室,还有线上说事平台,有些性格内向的小年轻经常在线上平台留言,这成为了他们的‘解忧杂货铺’。”宁波方正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谢家乐告诉记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开展“职工说事”,不仅满足了不同性格职工的表达需求,也延伸了“职工说事”的边界,促进“职工说事”从1.0版本到2.0版本的全面升级,进一步打通数据流,畅通说事渠道,健全说事体系。
去年以来,宁海县总工会以创新基层治理为主线,全面实施工会“数字化+片区化”工作新机制,深度融入“片区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构建起集“工会情况实时掌握、职工诉求快速直达、维权服务及时跟进、政策宣传纵向到底”的服务平台,同时结合“片区通+工情通”等宁波数字工会创新应用场景,进一步加强源头信息采集、矛盾前端化解、服务凝聚职工等职责职能。
不断深化的“职工说事”制度,不仅重塑了基层治理生态,也为宁海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截至目前,“职工说事”制度已累计解决职工“关键小事”23067件,办结率100%,职工满意度达98%,同时通过“职工说事”采集“金点子”2800余个,为企业增收数亿元。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李凡 通讯员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