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I
编辑I
各位看官老爷在这一刻,放下你不开心不想管的事情,好好的享受自己开心的时光
随着关税战愈演愈烈,这两天也是终于传来好消息,中国和美国在日内瓦达成贸易协定!而谈判结果也是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中美关税战似乎终于要结束了!
自从特朗普上台以来,便不断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关税成了他手中的“武器”,他所颁布的贸易政策,无一不是在针对中国,关税额度不断上涨,最终达到了145%。
在我们看来,当关税额度超过60%时,就已经没办法正常交易了,而特朗普将关税上涨至145%,这就是“中美脱钩”的节奏,若不及时停止贸易战,这对双方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中国的出口间接被影响,而美国那边的市场则会出现通货膨胀,所以谈判迫在眉睫,那么在本次谈判中,中美之间都提出了怎样的条件呢?对于中国的底线,特朗普能够接受吗?
自从关税战爆发以来,中美双方都都受到了影响,首先是中国,当关税上涨至145%时,与美国的贸易也陷入了停滞,对此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合作方”来弥补损失。
另一边美国受到的影响则比中国更加严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美国的制造业不如中国发达,例如一件商品,中国可以自己去制造,可能只有少数高精度产品需要外国进口。
但美国不一样,很多产品是没法制造的,大部分还是要依靠外国进口,而当关税战爆发后,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于是便出现了通货膨胀,这极大的影响了市场的运行。
美国民众不得不用更多的钱来购买商品,这伤害到了民众的利益,所以反对关税政策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已经坚持发动关税战,那么必然会出现经济崩溃的局面。
在这场关税战中,中国并没有选择委曲求全,而是果断反击美国的关税政策,无论美国提高多少关税额度,中国一律选择“加磅”,最终我们也是将关税上涨至125%。
不仅如此,中国还拿出连续的11项制裁措施,甚至把稀土作为武器,最终美国被我们“打疼”。
这次关税战或许是让美国长了记性,又或许是特朗普做出了妥协,美国没有直接找到中国进行谈判,而是选择让瑞士做“中间人”,邀请中国就关税问题进行和谈。
结果这次谈判出乎意料,过程进展得很顺利,双方一同签订了贸易协议,美国这次似乎真的有了想与中国合作的决心,看来中美关系将再一次步入正轨。
那么此次中美签订贸易协议,其内容都包含什么呢?此前中美在关税问题上有着严重的分歧,首先是中国认为关税有损正常的贸易往来,这不符合中美双方的利益。
而美国却坚决使用关税,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固自己的霸权地位,现在双方竟然签订了协议,这就说明美国很可能做出了妥协,毕竟在此之前,中国早就明确了自己的底线。
中方表示,除非美国停止关税战,否则中国将永远奉陪到底,这就进一步说明,如果美国再不妥协,那么中美脱钩将必然发生。
那么如果美国真的妥协,关税会下降多少呢?因为中国曾明确表示,关税上涨至60%就已无法正常交易,所以很有可能会降到50%以下,这样中美之间的贸易才能正常进行。
鉴于此前中国在关税战上的强硬态度,这次中美和谈中国仍然会保持这种姿态,美国在见到中国的态度后大概率会做出让步,大幅度降低关税,而中国也可能会继续出口部分管制产品。
对于这次中美谈判的内容,不少人都认为是美国做出了让步,但这仅仅是猜测,具体的细节依然要以官方信息为准,就看到时候美国会怎样做出解释了。
那么对于此次中美和谈,外国网友都有着怎样的看法呢?这位网友表示,中美和谈是必然的,中国大概率会在此次和谈上胜出,因为中国对与美国的贸易战准备得更充分。
实际上,他们在自特朗普上任第一任期以来一直在为此做准备,这使得他们更具韧性,显然,美国低估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以及中国反抗美国关税制裁的决心。
以至于,当商品出现短缺后以及商品的价格开始上涨后,特朗普就不得不选择妥协,显然关税战对供应链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如果再不进行谈判,那么美国经济迟早会崩溃。
另一位网友评论道,此次中美关税对话将对国际贸易形势产生积极影响,它发出了一个信号,即世界需要回归多边主义和全球化,而不是每个国家都要呆在“高围栏环绕的小院子里”。
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正常贸易关系不仅对双方各自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影响。
在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稳定的同时,中国也在寻求自身的发展利益,根据贝森特的说法,美国正在与17个主要贸易伙伴进行谈判,但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当某些国家试图破坏多边贸易体系时,其他一些国家应该站出来维护这个体系,世界在等待中国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在关税问题上的反制措施是在美国压力下的合理反应,以维护其利益。
信息来源: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 新华社2025-05-12 11:39
中美经贸高层在瑞士举行会谈 环球时报2025-05-12 08:17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 双方达成重要共识 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新民晚报2025-05-12 09:12